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06032.html霍懋(读音:mào)征,女,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
五大教育格言:
懋征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教育格言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霍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这件事证明,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教育格言二:对学生的八字方针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霍老师对这八字方针的理解是这样的: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教育格言三:育德于教、文道统一
霍老师“育德于教、文道统一”的教育目标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方面提出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育人为本,语文课应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灵*,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语文德育功能的充分运用,应该是教师自觉地把德育意识和德育内容渗透于语言训练之中的。霍老师在教学中
霍老师的一个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霍老师觉得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所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格言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霍老师认为,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崇高的荣誉霍懋征,女,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第五届全国*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协常务委员。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霍老师曾先后受到了周恩来、温家宝等历届*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称她为"教育大家"……霍懋征老师曾无限深情地说:"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感人的事迹
年9月15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全国小学语言教学研究会,北京世纪和平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单位在北京实验二小召开了霍懋征教育思想研讨会,除各级领导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语文专家、教师参加了研讨。同志们都认为霍懋征60年来躬耕于小学教育园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60年来始终热爱着基础教育,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国家、学校、家庭发生什么变化,她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生活在学生中间,疾心不改,无怨无悔。正如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所说,她总是站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运用创新思维,前瞻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无论是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还是到了耄耋之年。她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吹者、实践者,不断取得新经验,不断取得新成绩,霍老师在会上总结了六十年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她深感欣慰和自豪的是六十年来她所教的学生都已长大成长,没有丢掉一个,她总结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霍懋征接手了一个班。有一次上作文课的时候,她看见一个女孩子竟然用手捂着耳朵。女孩子看到霍懋征的目光时,赶紧把手放了下来,但是依然心不在焉。霍懋征向前任的语文老师了解情况,那位老师说:"没错,不知道这个学生怎么就怕写作文。讲评作文的时候,她听都不愿意听。"这是怎么回事。霍懋征心里琢磨着。连着几次作文作业收上来。霍懋征每当看到这个女孩子的作文时,就不禁皱起了眉头。文章确实写得很不好。有一次,批改作文的时候,霍懋征发现女孩子作文中有几句比平常写得有进步,马上在她作文本上把这几句勾出来,批上:"这几句非常好,表达了当时的想法。"霍懋征希望让女孩子知道,老师随时
《月光曲》句子理解
《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共有8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什么是传说?
⑵ 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⑶ 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⑷ 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⑴ 什么是传说?
⑵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
⑶ 小结: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
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 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
板书:
听到
② 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板书:
走近
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
板书:
听到
②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板书:
走进
指导朗读:《月光曲》词语解释、造句
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⑶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提问:
① 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 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⑷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指导朗读:
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⑸ 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 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 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月光曲选段阅读训练
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⑹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 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
板书:
听到再弹
② 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月光曲教学设计(3课时完整版)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二、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⑴ 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
(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⑵ 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⑴ “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
(用幻灯揭示图画②。)
(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⑵ 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⑶ 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③。)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⑷ 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⑸ 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
⑹ 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⑴ “陶醉”是什么意思?
⑵ 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板书:
飞奔
⑷ 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象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三、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四、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实在的事物:
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五、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
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
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月光曲目录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月光曲
听到
听到
听到
走近
走进
再弹飞奔
(二)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