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旅途中曾经迷恋的那些茶 [复制链接]

1#
河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一)藏式甜茶

年第一次进藏,在林芝的工布江达镇,拐进一家茶馆喝藏式甜茶,6元一热水壶,香香甜甜,回味无穷,让我念了好多年...

隔壁就是一家音像店,放着好听的藏语歌,我带回来的那张《玛尼之歌》,至今还是我的车载音乐。

年夏天,在山南的杰德秀镇花元买了一条手工邦典(围裙),抵达拉萨后放下行李就去了服装店,然后就穿着藏装闲逛八廓街...

在藏民歇脚聊天的光明甜茶馆,坐在两个藏族汉子的对面被称为卓玛,于是喝着0.6元一杯的奶茶,说说笑笑。

出门的时候,摆摊的妇人帮我们整理了藏装,看起来更服帖,她顺手把邦典摸了又摸...

路上,太多的藏民向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不少人还伸手摸一摸邦典,问哪里买的?

连昏暗街头路遇的几个尼姑,都尖叫着上来摸一下邦典,连声说真好看!

有个女店主是个汉族,坐在门口看我们走过,只听她喃喃自语:我是不是也要去买身藏装穿穿呢?

那时的市场上已经充斥着机器编织的廉价邦典,30元一条,比手工的便宜太多。

但愿这些美丽而朴素的纯手工织物,永远不会消失。

之后的几次进藏,中午都是找一家藏族餐馆,吃一碗藏面,喝一壶甜茶,顺便再拿出地图与藏民讨论一下旅行线路...

(二)尼泊尔的milktea

年,第一次去尼泊尔。

在奇特旺的庄园里,这个草亭是我们每天就餐的地方,四周鸟语花香,河水潺潺。

最美好的记忆是:某天下午等着骑大象,于是喝了2小时的奶茶,是那种香香浓浓的milktea,一杯接一杯,懒懒散散,意犹未尽。

我甚至跑到厨房去观望了一下,尼泊尔奶茶的做法是先用炉子将鲜奶加热,然后放入红茶继续煮,再将茶叶过滤掉即可。

A是我们在加德满都青年旅社碰到的义工,南开大学毕业,一个有故事的女人。

她陪我们出游最主要的目的是来奇特旺买大麻,尼币一大袋干枯的叶子,够四个人吸一年的。她说在北京1克大麻就要卖元。

我们边喝奶茶,边陪她自制大麻烟,闲言碎语问东问西。

在博卡拉,无所事事,躺在费瓦湖畔餐厅的竹榻上,要一壶奶茶,捧一本书,太阳如此温暖地照在身上,再也不想挪动了...

一抬眼,看到湖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还有满天飘着的滑翔伞。

旱季的博卡拉有许多欧美人开的滑翔俱乐部,我们旅店的对面就开了一家,大幅的广告上那个教练英俊得就像电影明星,进去正好碰见了他,确定这个32岁的德国人会带我们去飞。

滑翔的起点在不大的一片山坡,心中有点紧张,担心助跑了飞不起来,那就要掉到山下去了。

还没来得及尖叫,忽然有一股巨大的上升的力量,人就被滑翔伞带起来飞出去了。

第一次,象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不时还有老鹰从身旁飞过,风在耳边呼啸着。

那天,浓密的白云遮住了雪山,无法感受从鱼尾峰前飘过的喜悦了。飞得低的时候,从山坡上零星的房子顶上掠过,能看到徒步的人坐在院子里小憩,微笑着朝我们挥手致意。

在天上,很快一小时就过去了。下降的时候,教练让我在费瓦湖上空旋转着翻跟头,晕得我五脏六腑要出来。总算平安降落,脚也没扭着。

离开尼泊尔时,带了好多包装精美的红茶,回来送人时不厌其烦重复着如何煮奶茶。

(三)土耳其的恰伊茶

网络照片

年国庆去了土耳其,爱上了那里的恰伊(发音Chai),其实就是红茶。

又跑去看人家怎么煮茶:是用双层茶壶一起放在炉子上烧,下面的大壶烧白水,上面的小壶专门煮茶,越煮越浓。

喝的时候,先倒小壶的浓茶,然后再加入大壶的白开水,根据个人口感调配浓度。

喝恰伊茶的杯子一般都是晶莹剔透的郁金香花型的玻璃杯,下面配上一个小瓷碟、小勺子和2块方糖。

我是那样地热爱恰伊茶,总是一杯接一杯地来。还千山万水地带回家6个恰伊玻璃杯,却至今都没拿出来用过。

旅行到后来才知道,塞尔丘克和棉花堡有多好,无论在哪里恰伊都是免费的。

之后的安塔利亚、卡帕多西亚、伊斯坦布尔就不对了,恰依的收费每杯1-4个土耳其里拉不等,一切就没有那么爽了...

某日的*昏,我们从以弗所打的直奔爱琴海边的Pamucak海滩,希望能邂逅一场落日。

司机把我们放下来的时候,有点不敢相信:新月型的海滩长而宽阔,干净的软沙,凌乱的脚印,几排空空的沙滩椅,远处稀稀落落的数得清的几个人。不要门票也没有人迎上来,完全不是想象中的热闹...

有一对情侣在玩耍,我远远地拍下了。

过了没多久,两人向我走来,我有点害怕,以为找我算帐了。谁知是留下了邮箱,希望我把照片发给他们。男的是土耳其人,女的是俄罗斯人。

回来后,多发了一张海边落日。很快回邮来了:sobeautiful

又索要了几张落日照片。

我在激动地狂拍爱琴海落日的时候,C已经在路边的小亭子里与两个土耳其男人闲聊了。照例,有最流行的恰依红茶款待。

一回头,我拍到了3张开怀大笑的脸。穿绿衫的人猜C是20岁,C觉得土耳其男人看上去都像阿凡提大叔,就猜他50岁。绿衫做晕倒状,遂各自掏出身份证,结果大家都笑晕,彼此都将对方的年龄夸张了近20岁...

我刚想举杯喝恰伊,C说:她一直没敢喝,怕里面放了东西。这回轮到我哈哈哈了:警惕性真高呀!

就这么笑着的时候,太阳很快沉到海平面之下了,我们要在天黑之前步行一公里,到大路边等路过的minibus回塞尔丘克。

正走在无人的小路上,身边停下来一辆黑色的轿车,车窗摇下,副驾驶上是一位美女,问要不要搭车?我和C喜出望外:运气太好了!

土耳其是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中国的茶叶,那时候是昂贵的贡品。

直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大力扶持黑海北部海岸线的红茶产业,实现大规模种植。很快红茶就取代了咖啡,成为土耳其人必需饮品。

如今,土耳其是世界五大茶叶种植国之一,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10%,大部分是在国内消费的。而且,全球人均茶叶消费最大的国家竟然是土耳其!一年的人均茶叶消费达到3.2千克。

土耳其人酷爱烤肉、甜食,这与红茶真是绝配。

据说,随着全球健康风尚的兴起,土耳其也开始生产绿茶了,年还从中国引种了福鼎大白茶,也许以后去土耳其还能喝到老白茶了...

(四)印度:大吉岭茶masalatea

9年,认识了王同学的哥哥。王老哥是茶和咖啡的专家,办公室就在我们楼下,因此经常有机会去试喝各种各样的茶。

有一次聚会,王老哥先泡大吉岭的一茬和二茬,茶叶绝对上好,来自印度的茶叶局长。2克茶叶+沸水ml,要用天平和量杯。泡了5分钟后,可以品尝了,这是印度人的品鉴规矩。

大吉岭的一茬颜色象香槟,二茬象红酒。

一茬的第一泡,我皱皱眉头,这就是世上最好的红茶?还鲜爽?不咋地嘛...二茬喝起来好似普通的红茶,没有特别之处。

一茬的第二泡,浓得几乎苦涩,苍天啊大地...

一茬的第三泡,忽然感觉很美妙,欲罢不能...

然后开始冲泡奶茶,王老哥是拼配奶茶的高手。茶叶有中国祁门、印度阿萨姆、斯里兰卡红茶,冲泡方式有台式、港式、英式,我终于知道我一直以来是泡的英式奶茶。

年元月跟着一个朝圣团去了印度的菩提伽耶,那里离大吉岭很近了。

大吉岭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处,海拔2多米。站在高处的茶园,能看到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的国土。

大吉岭的红茶以“茶中香槟”著称,春茶的产量占到全年的15-25%,夏茶雨季茶最多,占到50%-60%。而春茶轻发酵,似乎处于白茶和红茶之间,白茶滋味已过红茶味道未满,混合着花香和果香味...

大吉岭的茶叶产量,一年不到1万吨,占全印度的1%都不到,美誉度却独冠印度,畅销海外市场。

而印度绝大部分的茶来自阿萨姆和尼尔吉里产区,做的都是CTC红茶。

CTC是Crush、Tear、Crul的缩写,翻成中文即压碎、撕裂、揉卷。经过CTC粉碎的叶子成粉末状,通常做成茶包,味道浓烈。

横扫印度、满大街都有的masalatea,就是CTC红茶加奶、加香料共煮而成。

瓦拉纳西是世界上持续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也是印度教的中心。

印度教徒的愿望是:一辈子至少到恒河一次,用神圣的水洗去一生的罪孽。或者为去世的挚爱亲朋举行火葬,这里被看作是尤为吉祥的往生之地。

老城区坐落在恒河的西岸,从河边的台阶向后延伸成一片由无数小巷交织而成的迷宫,一不小心就失去了方向。

导游送我们去河边时,顺路请我们喝了一个路边摊上的masalatea。只见小贩将碎茶(CTC红茶)与牛奶和香料放在不锈钢的锅里一起煮,再倒入白砂糖搅拌,煮好了盛在一个个小小的土陶杯里,一股强烈的豆蔻桂皮味儿飘散开来...

大家站在街头热气腾腾地喝着,然后鸟兽散,各自扎进热闹的恒河边,等着晚上19:00盛大上演的融合着祷告、火焰与舞蹈的祭河典礼。

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浓郁的味道、古老的台阶...混乱无序却丰富多彩。

我在印度的每一天,都有masalatea的陪伴。不同的地方,添加的香料配方也有差异,一如这个色彩斑斓的国家。

印度的很多茶树来自于中国。

中国的茶有千百年的历史,自然而分散,却一直只是农产品。

印度的茶叶,从一开始就被英国人打造成工业化的一个重要产业。

在阿萨姆,一个茶园必须要保证60%的面积能够种植无性系的植株,40%种由种子发育的茶树,茶园里左右相隔3米、前后相隔1米就有一棵遮阴树,种什么树也有讲究,树下还会播种胡椒,12月至2月,茶树进入冬眠期,这时收获胡椒,可以带来收入的补偿。

种子发育的茶树最多可以产茶70年,无性系的茶树40年就要更换,因为这时它们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下滑。

于是茶树被连根拔起,种上2年危地马拉草,用来恢复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然后继续种茶叶研究所最新推出的植株。

相比中国人对古茶树的特别迷恋,茶树在印度就是单纯的经济作物,随时要考虑收益回报,没有那么多文化和情感的赋予。

(五)秘鲁的古柯茶

年的国庆,去了秘鲁。

库斯科,这个海拔米的高原小城,曾经的印加帝国首都。在克丘亚语言里,库斯科是“世界之肚脐”。希腊的德尔菲也自称“地球之肚脐”,帝王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从秘鲁首都海滨城市利马飞往库斯科,打了一个盹,醒来窗外已是连绵不绝的山峦,世界上平均海拔第二高的安第斯山脉就在身下。

出了机场一番折腾,汽车驶进这样的老城,你会觉得,仿佛回到了拉萨。一样的高原阳光和空气,一样的迷宫小巷和石板路,甚至一样的面庞黝黑的当地居民,满满都是熟悉的味道...

入夜,我们便去一家有情调的花园餐厅品尝了秘鲁名菜:烤荷兰豚。虽说鲜嫩美味,可是一想到它属于鼠类,就只能浅尝辄止,实在吃不下去。

还是多喝几杯古柯茶吧...

古柯是生长在安第斯山坡的灌木,椭圆形的叶子毫不招摇。

早在年前,古柯植物就出现在美洲厄瓜多尔一带,被安第斯山的土著居民--古印第安人奉为“圣草”。

对印加族而言,这种植物既神奇又神秘,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医疗行为中都使用古柯叶。

祭祀经常在古柯叶和石灰混合的致幻剂作用下,产生各种幻想,这种恍惚状态正是祭祀通往神灵世界的桥梁。

弗洛伊德在年轻时曾发表一篇文章名为《论古柯树》(OnCoca)。文中大力提倡以古柯医治包括气喘、吗啡*瘾等各种疾病。

年代,*品在美国泛滥。哥伦比亚*贩从秘鲁种植的古柯叶中提取*品销往美国,从此,它在欧美被禁。

游客到达库斯科的第一杯热茶往往就是古柯茶,据说它有减轻高原反应的作用。我喝了又喝,没觉得有啥特别,有股树叶的清香,就当在喝原生态的绿茶了。

小巷里经常看到有印加妇女拿着一包包古柯叶兜售。原住民自古以来就有咀嚼古柯叶的习惯,借此提神醒脑,增加力量。山区农民见面互递古柯叶亦如递烟般平常。

我没敢带一包古柯叶出境,在超市买了古柯袋泡茶,回去扔在办公室的茶水间,有位从不喝茶的同事反馈说:好喝!大概他喜欢的是自然的草叶味道吧。

(六)日本的抹茶和煎茶

自从女儿年去了日本读书,每年我都去一趟日本,到处游荡。

在京都,满目都是抹茶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和果子。这是宇治平等院的茶点。

年,留学僧荣西禅师带回了南宋的茶种以及禅院喫茶茶礼(主要是点茶法)。

不过,荣西带回的不是宋代士大夫、贵族间所重视的建茶团茶,而是禅院自栽或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草茶。草茶茶末是绿色,不似团茶以白色为贵。

故而,江浙草茶茶末的制法和喫茶法,成了日本抹茶的源流。

宇治街上到处能看到百年老铺,用茶筅打出来的绿色抹茶看着很诱人,一尝,苦苦的。这时就能理解为什么京果子那么甜。

抹茶道发展至千利休时期,已与中国大异其趣。而抹茶道的繁文缛节渐渐被崇尚自在的文人所厌。

明末清初,福建*檗万福寺的隐元隆琦禅师把中国明式冲泡茶法和茶器带入日本。为区别于抹茶道,另称“煎茶道”。

然而煎茶道的流行却是人称“卖茶翁”的高游外(-)推广出来的,他挑着茶担行走京都大街小巷,用卖茶宣扬禅理推广煎茶道,逐渐为文人和寻常百姓所接受。

年9月30号,我和青浪在京都,遇上台风24号的过境,感受了万人空巷、超市货架瞬间卖空...

大雨哗哗,走在无人的小巷,忽然看到至心庵里千家茶道教室的指示牌,很是激动!这是传承千利休的著名茶道流派呀!知道并不对外开放,还是跑到人家门口仔细瞻仰了一下,不会日文英语又很烂的我,终究连敲门的勇气都没有...

下午在岚山天龙寺门口,坐在一家环境极美价格超值的茶室,泡了一壶宇治煎茶,消磨半天,抚平了内心深处的小褶皱......

日本茶虽由临济宗荣西禅师在宋代时带回,后来的发展却深深有别于中国茶艺。

无论从外形到内在、从器物到美学、从文化角色到生命境界,林林总总不尽相同。

用一句话来形容:日本茶道之本质在修行,中国茶艺之重点在生活。

上古时代,茶就出现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最早属于药食同源,很原始的煮汤饮用或加盐姜同煮。

到了唐代,陆羽提出了“茶有真香”,之后士大夫阶层一直奉行,基本不添加任何物质。

在日本,抹茶道不强调茶本身,而注重茶道的“和敬清寂”,其道具包括茶室布置、外界环境都极其精致和繁琐,是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华丽状态。

煎茶道,相对要简单很多,是一个乡下的普通人,处于隐士状态,更注重茶的味道体验。不过,这所谓的体验讲究的是“吃”茶,而不是喝茶。一次煎茶道的茶会,基本就是两杯茶,每一杯只有9滴茶!

此刻的“吃”茶,吃就是一小口,是享受,是节制和控制。完全有别于中国人的大口喝茶。

另外,中国的茶有六大类,而日本90%是绿茶,但绿茶的分类系统极其复杂。

最高等级的叫玉露,据说很少茶田可以生产玉露,茶树必须要在良好的土壤和空气里,在发芽前20天,茶农会用稻草罩住茶叶顶端,或用大棚遮挡阳光,总之要保证茶树在不见光的状态下发出芽来,这才能用蒸青揉制成玉露,基本没有涩味,有日本茶人追求的强烈的甘和鲜。

抹茶的栽培和玉露一样,也是不能见光,芽头采摘后将茎去掉,然后将之磨成细粉。

王老哥曾经带我去参观金坛一个出口日本的抹茶基地,我那时孤陋寡闻,很好奇地询问为何茶树要被一片黑色的大棚遮住...

玉露、抹茶之后就是煎茶了,这是日本绿茶中最主要的产品,一般也是芽头,冲泡后微带涩味,但清爽回甘悠长。

最后就是番茶了,根据采摘的月份又分成一番、二番和三番。京都人往往喜欢依照不同的季节,往里面加炒米,做成玄米茶。

曾经,我在上海的日本铁壶展览会现场,喝到了86岁的老先生泡的宇治玉露。

宇治是日本最好的产茶区,奉行的是自然种植法则,茶园并不连绵成片,隐藏在高山深谷中。宇治茶的蒸青、碾压等更多继承了唐代的做法。

如今,日本茶和中国茶早已相去甚远,我们追求的是茶的香味,他们要的是茶的甜味。而甜的要诀,水温要低。

所以我真心喝不惯摄氏60度泡出来的宇治茶。

除此之外,对于现在的中国人,茶也仅仅只是一种可口的饮料,早已不是理想。

如果cz

独乐乐众乐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