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44.html由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夏月和几位媒体人联合创办。通过讲生动故事、读经典诗词展现中文之美,引领孩子们爱上语文、勇于表达。在这个开放的平台,除了可以听夏月讲故事、读诗词,还可以把您讲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让我们的声音“好听、好玩、好用”。
古诗词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其语言凝练生动,格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言简意丰且充满无限美感。
常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精华、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更是我们练习中文发声很好的方式。
听诗词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及译文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鉴赏
这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前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后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人立舟上、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让人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明日预告
《别董大》
读诗词
欢迎您来朗读、吟诵诗词,让您的声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