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口岸速报即将返航,我们是否拥有了航海图 [复制链接]

1#

口岸联盟之旅

第一站宁波已航行两天

走过庆安会馆、老外滩、天主堂、经历海鲜市场奇妙夜……参观海防历史纪念馆、宁波帮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在官方叙事中折戟沉沙……

从宁波到福州,所见逐渐奇幻

联盟一路踏访各国领馆所在地的乐群路、被改造成窗帘批发市场的夜总会、还有深山里各路镇宅神兽和……满地真!宋瓷!

福州神游后,

泉州街头踢球、庙里脱口秀

听和各路神明一起“过日子”的泉州人故事

Hi福州,

因为泥沙淤积,泉州城里已经无法望到海洋。

开元寺后殿的石刻,狮身人面的石刻实际上是曾经的印度教寺庙遗留,寺庙被毁后,建筑的构件被挪用在开元寺中。香火旺盛的关帝庙里,有忠义的关公,陪祀的则是岳飞,据说是因为20世纪初期的危机中宣扬民族主义而增设。

在灵山,当年阿拉伯人墓地附近,还有丁氏的广阔墓地。明朝阿拉伯人遭迫害时,大量早已在此生活数代的后人改姓丁。关于泉州的衰落,屠杀阿拉伯人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商贸繁盛的世界之都,包容与否始终都是命门所在。

制造业带来的大量财富让泉州GDP位列福建第一,而大量的泉州人选择在房价位列全国第四的厦门买房。福建港口从北至南,此消彼长。明朝开始施行海禁,但不可能真正阻断商品和人口的流动,厦门成为重要的往来港口。

在厦门的沙坡尾港口的船只,有鱼可打是渔船,有物可易是商船,有仗要打是战船,随船上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存在而流转。朝向海洋的山洞里,人们将无嗣无名的尸首收留至此,那些无所皈依的*灵被称为“好兄弟”,人们供奉田头妈,安顿*魄。跨越江海的洛阳桥,在建造时“养蛎固基”,通过牡蛎附着石头的胶合作用将桥基石和桥墩石凝结呈牢固的整体。生命随生存流转,生命和生命相互怜悯,建造主动生长为自然。

从福州到泉州,我们一路随处坐下随时开讲,仿佛逍遥学派边走边聊。厦门的夜晚,受邀的艺术家们分享创作,坦诚地暴露困惑,交换疑虑,仿佛若有光。

港口,港口,如此生动地、突出地、密集地、大方地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混杂、变幻、脉动和不息。

我们即将离开一个港口,下一个到达的港口,是出发的港口。

Q

.10.23

口岸联盟大部队"登陆"最后一站厦门,10月24日上午线上线下联动的研讨将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进行,讲座不设直播,活动之后我们将在时代美术馆Bilibili主页分享带字幕纯享版研讨会,敬请期待!

第四站:厦门

10月24日周六10:00-12:30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运营中心,2号楼裙楼

10:00

-

10:30

冯莎(人类学博士,现工作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民族志转向?对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的方法讨论

近十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实践对民族志与田野工作的兴趣令人联想到欧美当代艺术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志转向”,彼时的实践既发轫于艺术史脉络,也对全球社会文化情境的转变做出了回应。在当前强调在地/参与的艺术实践中,民族志作为着力于多元叙事与“涉身体验”的知识,带来阐释社会场景与文化异质的方法,以及具有反身性的实践逻辑。在地意识亦观照民族志转向在不同语境下的实践差异,国内当代艺术的民族志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对当代艺术西方话语和全球艺术体制化的尝试。然而,为获得表述地方-异质经验的合法性,艺术家以田野“事实”追逐社会“真实”,可能复兴对人类学知识生产的本质化想象,民族志可能被运用为策略或技术流程。人类学对民族志的当代反思至少从本体论与伦理实践两方面提供线索,表明了民族志转向的多重可能。随着当代艺术与人类学在问题意识、研究范畴等方面的交集愈发密切,田野应作为共同工作的场域,期待合作实践。

冯莎,人类学博士,现工作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