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视频练习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6947166.html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图文解读+知识要点+练习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图文解读+知识要点+练习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图文解读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图文解读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五《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写作指导+思维导图+范文点评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例如/p>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重点理解“开”“回”“出“”来“这几个字,默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断”“楚“孤”这几个字的写法。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案:

第一组: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远方驶来。

第二组:洞庭湖的水光与月色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湖面平静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p>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指湖光和秋月。和谐,优美。指湖面。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