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
来源:良大师
良叔说
/p>
这一篇1.2万字的长文,是良叔有史以来写过最长的一篇。
我知道,看到这个字数,你会有些胆寒。
这很正常,手机已经将我们驯化,你很难专注于这么长的文字。
但是,我建议你一定一定要看完,否则你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而且,这篇文章能存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我已经尽我最大的能力,力争写的不枯燥。
文中匹配了巨量的案例,只为了向你展示消费主义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共分为以下三大结构:
一、个体的弱点:从两个方面展示人性的弱点,是如何成为消费主义的温床;
二、群体的裹挟:主要从群体依赖的角度,展示商家是如何通过虚假的身份感,让你陷入消费陷阱;
三、商家的诡计:揭示了5个商家惯用的诡计,是如何使你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干瘪的。
1
个体的弱点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但是支配我们决策的只有两样东西:
恐惧和希望。
我们所有的情感都依附于此。
某些时候它们也会成为弱点,将你我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漩涡。
1恐惧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说:
疾病、衰老、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
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点,达到营销的目的。
影片中请到英国Carex公司产品部前任经理,这家公司以生产保洁用品而著名。
这名经理揭露了行业的一个潜规则:
香皂及清洁剂,只要加上“抗菌”两个字,就特别好卖,而且价格还能提高不少。
但是那些有“抗茵”功能的清洁用品,真的就有特别的抗茵效果吗?
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和普通清洁用品根本没有区别,所谓的“抗菌”,只是个文字游戏罢了。
这就是商家利用人类对细菌的恐惧,玩的一个小把戏。
与恐惧相关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商业模式就是:越野车(SUV)的崛起。
通用汽车为了提高销量,曾邀请心理学家拉贝尔博士去做咨询。
博士给出的建议是:
汽车的外观,一定要帮驾驶者克服恐惧心理。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车更霸气,更强壮。
于是,一台台外观坚实,风格硬朗的越野车(SUV)出现在了生产线上。
而且如拉贝尔博士所料,这些车极受驾驶者爱戴。
尤其是事件后,越野车(SUV)的销量如井喷式爆发。
汽车厂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大众源于恐惧,感性地认为越野车(SUV)很安全。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其实越野车(SUV)的危险系数更高,翻车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
而大概60%的SUV死亡事故,都是因为翻车。
当然,这些数据一般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为SUV在汽车产业中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在中国,利用人们恐惧心理做生意的事例,也随处可见,以营养品最盛。
因为谁都害怕衰老,谁都恐惧病痛。
于是,这个白金、那个黄金、这种药酒、那种口服液风靡起来。
而且这些商家与各方的关系盘根错节,实力强大到不可思议。
倘若哪个商家轰然倒下,我们这些小媒体人才敢上去踩上两脚,否则,真不敢写啊。
搞不好,把你从大力水手变成光头强,这着实让良叔恐惧。
2希望
一女孩去健身房办卡,对方一直劝她买私教课。
她一撩头发,说“不了,好不容易换个健身房,我怕又忍不住和教练上床”。
前台好多人听得一愣。
从此,虽然她没买课,但每次去健身,都有好几个教练在旁争相指导。
这当然是个故事,不过却说明了:
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驱动你付出精力和金钱。
商家深谙此道,利用「希望」赚钱的生意,也层出不穷。
无论是减肥产品,还是知识付费,都在给你创造一种把自己变好的希望。
不过,当下利用「希望」赚钱,最好的生意莫过于儿童市场。
中年人对自己节俭很正常,如果对孩子节俭就很不正常了。
只要负担得起,再贵的学习班、兴趣班,家长也情愿报名。
在商家的诱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郎朗,或者是爱因斯坦·郎朗。
花了大钱,能不能成才不好说,顶多损失点钱。但是,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出售劣质儿童保健品,就显得十恶不赦了。
他们会用各种数据、各种案例说服家长,补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各种软糖、滴济铺天盖地......
其实正常儿童根本不需要补充营养品。
如果补充过量,反而会中毒。
这款LilCritters牌的小熊软糖,是很多家庭的必备。可以补充儿童维生素D,又好吃,家长孩子都超爱。
但是,年12月,佛山市药监局发现,这款小熊糖的维生素D含量比包装上多4倍,长期服用容易中毒......
这是补身体的,还有补脑的?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给一款叫做“脑清新”的保健品打广告。
说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以及学习成绩,还可以考上名校。
可实际效果根本不像广告吹嘘的那样。
据很多服用过的学生反应,根本没啥效果,还会拉肚子、睡不着觉。
“脑清新”客服的反馈却是:
一个疗程不够,建议再买一个疗程。
后来这事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良叔一个朋友告诉我,其实国家根本就没有批准过“提高智商”的保健品。
这些说法都是编造出来的。
而这背后,都是专业团队运作的结果:
创造一个品牌,捧红、拼命吸金,出现问题爆光,立即消失。
过段时间,再换个名字,如法炮制,每次家长们还都接招......
所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在为自己的爱心买单。
生而为人,恐惧和希望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商家们对此已经研究颇深。
他们精心营造环境、潜心把握你的痛点和痒点,用形象、文字等符号予以暗示,让你在无意识中就范。
2
群体的裹挟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
无穷大。
群体不但赋予个体安全感,更能为个体营造一种身份认同。
这让我们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否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
通过一个人对群体的认可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喜欢,并且希望加入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迎合”;
另一种是,你讨厌,并极力回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排斥”。
商家们很明白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匹配了各种“骚操作”。
1群体迎合
《迷恋》一书的作者是莎莉·霍格斯黑德,她是美国广告营销界神一样的人物。
在《迷恋》中,她提到“野格酒”的营销手法。
“野格酒”被誉为最难喝的酒,简直就是止咳糖浆加机油的味道。
然而,如此难喝的酒,在美国却非常风靡。
▲为了写这篇文章良叔专门买了这款酒来尝,嗯,确实难喝到不可描述
“野格酒”原产于德国,主要是狩猎驱寒所用。
年,德尼·弗兰克把这款酒引进到美国。
但是,由于这酒太难喝,所以销量很差。
不仅如此,一份报纸刊登了一篇短文,抨击这款酒。
说不但味道恐怖,可能还含有一些违禁药物。
按说,德尼·弗兰克应该去告对方诽谤才对。
但是他思考了一会儿,决定让手下去把这个报纸复印上千份,分别贴在各个大学附近的酒吧。
结果奇迹发生了,“野格酒”开始在大学生之间疯传起来。
是因为大家突然爱上这款酒的口味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这种“恐怖”的味道、再加上神秘的配方、机油一样的颜色、商标上鹿头和十字架,赋予这款酒一种“反叛感”。
试想一下,在酒吧,几个男生,大家都端着一杯“野格酒”,而你却拿着一杯香槟,你一定会被众人取笑。
因为你不够爷们,你只是个乖乖仔,你不是一个挑战世俗的年轻人。
你当然不希望被打上这种标签,你更不希望被孤立。
于是你也拿起“野格酒”,一饮而尽。
此时,你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想加入的这个群体,你也就得到了身份认同。
你看,这就是身份感的魔法。
你对商品的喜恶,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对你的评价。
你可能会嘲笑这些年轻人的盲从,可是你真的就能置身事外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即使公司没有规定,你为什么不穿着绵绸睡衣去上班?
鲍德里亚在其经典作品《消费社会》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
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比如,你是一名职场女性白领,可以自由选择发型、包包、服装,以及各种化妆品、护肤品。
但是,你没权力选择你妈妈年轻时穿的“的确良”花裙子。
因为大家都会告诉你,这东西“过时了”。
你若执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体的白眼和排斥。
你甚至丧失了不化妆、不洗头、不洗澡的权力。
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欢的群体,你必须要用相应的消费品来响应。
商家也会创造各种具有身份感的产品来套牢你:
抢到“猫爪杯”,你似乎就成为小资中的一员;
拥有高档AJ,你就是年轻朋克;
戴上一块万国,你就是精英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通行证,只是为了让你满足某种身份的想象。
2群体排斥
乔纳·伯杰在《传染》中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叫泽西海岸,记录了一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
影片大火,里面的人物也都出了名,成为了网红。
其中一名女主角叫妮可。
一天早上,她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古驰”高档手包。
妮可幸福到眩晕,却不知道是谁送给她的。
难不成是“古驰”想请她做代言,或者是粉丝送的?
都不是,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古驰”包是“古驰”的竞争对手送的。
也就是说,古驰的竞争对手,希望妮可背古驰的包!
这是什么逻辑呢?
原来泽西海岸中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底层有色人种。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大家当作笑话一样看这个真人秀。
▲妮可
而剧中的妮可有点芙蓉姐姐的感觉。
“古驰”的竞争对手觉得,只要妮可背着“古驰”包出现在众人面前,原有的“古驰”用户一定会嫌弃,转而投入他们的怀抱。
据说,“古驰”品牌负责人得知此事后,吓得菊花一紧,赶紧出高价从妮可手里把这个包买了回来......
不得不说,商家的套路实在是深,这就是对“群体排斥”心理的应用。
人们不愿意让自己所在群体被玷污,更不希望被归为自己厌恶的群体。
商家很会利用这个心理,而且往往让你察觉不到。
美国一位博主Mar,背着一个仿冒的古驰包。
去古驰专卖店逛,差点被店员赶出来。
为了维护尊严,她便买了一个古驰包。
她说,自己不想被对方看成是低层次的人。
如果你去一些奢侈店,应该也会发现,店员几乎很冷漠。
很正常,这可能就是他们惯用的套路。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
在高档用品商店中,店员适当的傲慢,可以提高销量。
因为“顾客此时会更容易通过购买行为,来证明自己能承担的起这个商品。”
按中国的话说,被冷漠后,顾客更想证明对方是“狗眼看人低”。
自己不是店员认为的“穷逼”。
你看,要面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
是的,有时我们花钱就是想去掉某个标签。
良叔曾经的一位学员,前段时间参加某知名平台的线下大学。
那个平台打出的口号是“拒绝屌丝”。
号称来参加的同学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因此价格不菲。
那哥们去后很丧气,说小组的同学不是卖理财产品的,就是卖保险的,这不是屌丝又是什么?
我没好意思说透,因为这哥们是个工业品销售,他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个屌丝......
你看,多魔幻啊,谁都不觉得自己是屌丝,可是又觉得对方是屌丝。
商家对此却很通透。
只要你给钱,你就不是屌丝,你若再加点钱,他管你叫精英爷爷都行。
3
商家的诡计
电影《战争之王》的开头,尼古拉斯·凯奇站在战争的废墟中,感慨地说道:
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1人配有枪支。
转过身,凯奇继续说:
好了,问题来了,我们怎样才能把枪卖给剩下的11个人?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不二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揭示商家的一些惯用伎俩。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你的钱包变得越来越瘦,把他们的账户变成天文数字的。
1创造需求
二战后,英国电视上突然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一则广告:
一个美少女,在网球场上,不停有男人过来搭讪。然而还没说两句话,男人们便眉头紧皱地离开了。
少女一脸茫然......
最后,广告中出现了李施德林漱口水的广告。
这个广告,在营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以前的营销人以为,产品就是要迎合人的需求。
而这个广告告诉大家,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它也确实创造了一个概念:口臭。
是的,“口臭”这个概念是李施德林硬生生创造出来的。
在这之前,“口气”只是身体机能的正常反应,没人觉得是个问题。
但“李施德林”却告诉你:
有一个无声的社交杀手,一直就在你身边。
李施德林的前身,是一种手术消毒液。
开发漱口水,当初只是为了口腔清洁。
结果,产品卖不出去。
当营销人员想出“口臭”这个大杀器后,只用了7年,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营销额就从11万美元,激增到万美元。
直到现在,李施德林都是漱口水的一哥。
几乎与李施德林发迹的同一时期,戴比尔斯公司,一直为自己钻石销量的停滞不前而苦恼。
直到他们顿悟——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
年,戴比尔斯集团,买下了份报纸的版面。还请了几十位好莱坞明星代言,大肆宣传钻石与爱情、婚姻的关系。
不仅如此,戴比尔斯还斥巨资,买通电影公司,把钻石巧妙地安插进电影里。
所以,直到现在,但凡电影电视中的求婚,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
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单膝跪地,殷勤地望向他的心上人,手中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是闪闪的钻戒。
是的,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仅仅是营销。通过这种塑造,钻石和婚姻成为你心目中想象的共同体。
戴比尔斯为了配合这种感觉,还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口号,“Adiamondisforever”(一枚钻石代表永远)。
90年代初,戴比尔斯准备加大力度开发中国市场。但是“Adiamondisforever”如何翻译,让他们头疼。
最后,他们决定有奖征集。
年,一位有才的大学老师,翻译的一句话被选用,那句话就是: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由此,钻石也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成为美好婚姻的代名词。
如果你是一名单身狗,准备结婚,送钻戒一定是个必要选项。
倘若你不识趣,非要问未婚妻,为什么一定要送那么贵的钻戒?
她一定会怒不可遏地回答你:
什么为什么?!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你看,多奇妙!
本来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通过一番操作,竟然变的不可取代,且不容质疑。
其实,钻石、漱口水,仅仅是商家创造需求的两个范本。你可以盘点一下,我们身边到底围绕了多少没有意义的商品。
它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却又让你觉得不可或缺。
2编造故事
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当然,我不仅为之流泪,还要为之买单。
保罗·柯尼特是美国孩之宝最早的创作团队成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玩具,六辆汽车和六架飞机。
和一般玩具不同的是,这些汽车和飞机可以变成机器人。
然而,产品并没有那么畅销。
一次,保罗·柯尼特和一个同事出差。
3个小时的车程中,他们想到可以编一个故事,来提升销量。
于是,“汽车人”、“霸天虎”一一跳了出来。
变形金刚的故事也由此诞生。
是的,变形金刚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广告,只为了让产品更畅销。
令保罗·柯尼特没想到的是,变形金刚的故事竟然这么吸金。
年,变形金刚的玩具收入,超过30亿美元。
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香奈儿,也是讲故事的高手。香奈儿的创始人Gabriella·Coco·Chanel女士,拥有传奇的一生。
她在孤儿院长大,后来为了生计流落到酒吧当歌女,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的情妇。
后来她又爱上这位富翁的朋友,并为他终身未嫁。
出身卑微的Coco·Chanel在上层社会打拼。
因为打扮不够时尚,受到排挤和白眼。
于是,Coco·Chanel决定自己创造时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Coco·Chanel的创业故事,分为12章,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