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作家网书单2022年4月外国文学重点 [复制链接]

1#

年4月外国文学重点新书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

[德]莱纳·施塔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出品,黄雪媛程卫平译

莱纳·施塔赫的《卡夫卡传》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详实、体量最浩瀚的卡夫卡传记,全书共分三卷,历时18年完成,德文累计页。此次率先推出的中译本是出版于年的第一卷《卡夫卡:关键岁月》,描写卡夫卡-年间的生活与创作。其后将陆续出版第二卷《卡夫卡:领悟年代》,记录了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8年,及第三卷《卡夫卡:早年》,讲述卡夫卡出生到年的童年、中小学、大学和工作初期的经历。德语三卷本《卡夫卡传》获得了高度赞誉,其中第二卷荣获年度海弥托·冯·多德勒文学奖特别奖,第三卷则进入年莱比锡书展大奖“非虚构类”提名短名单,并获得巴伐利亚图书奖(非虚构类)、《那时》杂志“年度历史书”。

作者莱纳·施塔赫是德国文学研究者、卡夫卡传记作者和时事评论者,博士期间开始专门研究卡夫卡,年凭论文《卡夫卡的色情神话——女性的审美建构》获得博士学位。三卷本《卡夫卡传》的出版,让莱纳·施塔赫获得年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读完全书后评价到,“施塔赫以极度的细心和同情心阅读作品与生平。他对卡夫卡生活的时代理解深刻,而与之相应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对隐于作品背后的冲动及欲望的敏锐体察。”

4月多部重要作家传记中文版出版。日本学者小谷野敦撰写的《川端康成传》,以反歌颂式传记的客观笔触勾勒川端康成传奇且充满争议的一生,展现出川端康成鲜为人知的双重面孔;意大利但丁研究专家马可·桑塔伽塔撰写的《但丁传》,是关于但丁的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提供了对《神曲》的详细解读;美国传记作家罗伯特·D.理查德森创作的两卷本《爱默生传》,揭示有“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称的爱默生一生的种种谜团;苏联学者格罗莫夫的《契诃夫传》从一个俄罗斯人、一个俄罗斯文学信徒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契诃夫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被公认为众多契诃夫研究著述中集大成者;以及由法国作家劳拉阿德莱尔创作、法语学者袁筱一翻译的经典再版传记《杜拉斯传》。

《幻灭三部曲》

[巴西]马沙多·德·阿西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后浪图书出品,翁怡兰李淑廉井勤荪译

相信不少人知道巴西作家马沙多·德·阿西斯,是看了苏珊·桑塔格的倾情撰文——她在《死后立传:以马沙多德阿西斯为例》中称德阿西斯“一位如此伟大的作家尚未获得他应得的地位,我对此感到震惊。”马沙多·德·阿西斯是巴西文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生前却没能获得应有的名望。原因在于,他具有超越时代的创作意识。作为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小说家,马沙多·德·阿西斯的小说具有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现代文学的诸多特征:元小说、拼贴、反讽、不可靠叙述……马沙多·德·阿西斯不断被不同国家的读者发现,让他收获了诸如卡洛斯·富恩特斯、苏珊·桑塔格、萨尔曼·拉什迪、菲利普·罗斯等一流作家的推崇,萨尔曼·拉什迪称他是“一位超前他的时代一百年的作家”,哈罗德·布鲁姆则直呼他是“文学天才”“一种奇迹”。

此次由后浪图书推出的《幻灭三部曲》是年漓江出版社同名图书的精装重版,包括《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金卡斯·博尔巴》()、《堂卡斯穆罗》()三部接续创作的作品,故事均发生在十九世纪的里约热内卢,围绕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政治抱负展开,写法新颖,极富妙趣。《经济学人》评价这些小说有着“令人振奋的风格,以及其种族和社会不公正的背景,使其成为这个病态而不平静的夏天的理想读物……小说在玩闹和文雅的洪流中摆脱了周围的压迫。故事中穿插了附言、梦境、插科打诨和旁白,挑逗、舞动又给人愉悦……(马沙多)世故、沧桑的声音,以其悲伤的喜剧性和啼笑皆非的感性,触动了今天的读者。”

《科幻精神》

[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品,侯健译

世纪文景一直在陆续推出智利已故传奇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今年推出的《科幻精神》是波拉尼奥年轻时候的作品,创作于他从墨西哥移居西班牙后不久(-年),被认为是《荒野侦探》的前奏,波拉尼奥文学宇宙的奠基石。小说以多线推进的方式讲述了两位同居青年雷莫和扬在墨西哥城展开文艺活动的故事,以及一份作家采访实录。扬是科幻文学粉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给他崇拜的科幻作家们写信,讲述自己的生活、困扰、梦境;雷莫则像《荒野侦探》里的阿图罗贝拉诺,广交文艺圈好友,与诗人朋友一同在墨西哥城游逛、调查、聚会……

小说虽然取名“科幻精神”,却不是一部科幻小说。里面仍有波拉尼奥惯于玩弄的虚构手法:叙述者“我”既是雷莫,也是扬,其实就是波拉尼奥的两个分身。《巴黎评论》评价《科幻精神》是“一把打开波拉尼奥小说珠宝盒的钥匙,是一份关于他所沉迷的图景的索引。波拉尼奥的忠实粉丝无疑会喜欢这杯熟悉的、混合着悲伤与狂喜的鸡尾酒。”《华盛顿邮报》则称该书是“一枚小小的宝石……波拉尼奥对艺术、文学、女性以及墨西哥城的旺盛激情在这本小说里有了具体的形态。”对于中国本土的波拉尼奥迷,《科幻精神》更像大餐后的一道甜点,不该错过。

《忠贞之夜》

[美国]露易丝·格丽克,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品,柳向阳范静哗译

露易丝·格丽克是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自其获奖之后,读者一直翘首期待露易丝·格丽克的哪部诗集将率先翻译成中文。《忠贞之夜》中译本的推出,对此前已经出版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做了很好的补充,有助于了解露易丝·格丽克写作风格的变化。该诗集包含24首诗,以奇异的想象、灵敏的观察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有关亲情、爱与创伤的故事,其中透露出诗人强大的思辨力和建立内心秩序的能力,曾荣获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露易丝·格丽克擅长把握心理隐微之处,早期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忠贞之夜》放弃了对希腊罗马神话的改写,发展出一种独属于露易丝·格丽克的神谕般的语调。《威奇塔鹰报》的评论认为,“格丽克的写作呈现出超越时间的品质,它发生在期待的边缘,等待着迷雾中显现某种启示,那广袤无边黑夜中的信号。她丰沛的思想、节制而忧伤的声音传递着破碎心灵的节奏:在寂静的荒芜中勇敢跳动。她是迷失了的朝圣者,无法确定她人生经历中这静止的小小凸起,究竟是峰顶还是平地。”

《永远在上》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出品,林晓筱译

《永远在上》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曾入选年《纽约时代》年度图书,收录华莱士九篇风格多样、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备受赞誉的《永远在上》,小说将一个少年从登上高台到跳入水中的过程及其心境变化写得丝丝入扣,被村上春树评为“一篇将冷酷与温情熔于一炉的神奇佳作”。这部短篇集是华莱士关于“现实性,梦想,心灵伤害以及意识动态”的深入探索,体现了华莱士惊人的心灵洞察力和天才的文学禀赋。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因其英年早逝被人铭记,他在年因抑郁症在家中自杀,年仅46岁。在此之前,他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尤其是厚达一千多页的小说《无尽的玩笑》,让他登入美国文坛圣殿,该书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间最伟大的本英文小说之一。华莱士喜欢用惊人的语言游戏和庞杂的人物情节,戏谑的文字风格和深沉的哲学思考,为世人描绘出光怪陆离的生活中那些内心的茫然与孤独。《洛杉矶时报》将华莱士誉为“过去20年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无尽的玩笑》中文译本已经在翻译中,有望近年出版。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美]布里斯·D’J.潘凯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頁folio出品,姚向辉译

布里斯·D’J.潘凯克是谁?这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美国名字如今以中文字体的样式印在了一本中文书封面上。这是潘凯克留下的唯一一本书,在他死后四年出版。先是被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发现,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推荐,后又获得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库尔特·冯内古特等在内的大作家们的赞誉。潘凯克深受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矿工、海员、猎手、货车司机这类边缘人物,生活在贫乏落后的弗吉尼亚乡村,场景往往是贫瘠的空谷、生锈的拖车、悲伤的小餐馆、几乎废弃的矿村。潘凯克笔下的西弗吉尼亚,如同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和精准的边缘人群像。

这位传奇般的作家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6岁,生前发表过的小说仅有六篇。死后四年,他的小说集结出版,评论界认为发现了一位可以比肩海明威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文学天才。年10月,“美国文库”正式收录潘凯克作品集,作为以保存美国文学遗产为目的、公认的美国文学权威丛书,“美国文库”的收录是对潘凯克文学价值的肯定。而今,潘凯克来到中文世界,虽然迟到近四十年,但丝毫没有减损阅读的价值。中译本由以冷峻译笔著称的姚向辉倾心翻译,精妙呈现原文美学,值得期待。

《非必要阅读》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译林出版社,黄灿然译

辛波斯卡曾经说过:“我是个落伍者,觉得阅读是人类迄今发明的最光荣的消遣。”那么,诗人的身份之余,作为读者的辛波斯卡是如何阅读的呢?《非必要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得以管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阅读世界。该书共有九十六篇短文,是辛波斯卡几十年专栏写作的精华集结,辛波斯卡的谈论对象包罗万象,时装、烹饪、家居、歌剧、文学、历史、音乐等都在她的视野之内。这些文章充满生活趣味和真知灼见,以小见大,讲述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善待阅读,如何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结。

“我只是一个读者并且希望做一个读者,一个业余爱好者,一个拥戴者,不受无休止的评估的重压。”这是辛波斯卡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位普通读者能够拥有的最好心态。该书系首次引进,由诗人黄灿然潜心翻译,有助于读者在熟悉的辛波斯卡诗人身份之外,发现一位睿智深隽的散文家和风趣幽默的评论家,以及友善温和的阅读导师。

《三个女人》

[意]达契亚·玛拉依妮,中信出版集团,中信·春潮出品,孙双译

达契亚·玛拉依妮是当今意大利文坛最知名、最活跃、最受喜爱的女作家之一,也是第37届海明威文学奖的获得者。《三个女人》是她创作于81岁高龄的长篇小说,以日记、书信、独白的形式,展现三个年龄、思想、习惯相去甚远的女人日常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这三个女人分别是姥姥、妈妈、外孙女,她们因亲缘关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深爱,却又互相憎恶。一天,一个男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揭示出三代女性的生存真相和精神历险。

“达契亚·玛拉依妮以敏锐的洞察力将一个个引人入胜、富有张力的故事编织成小说,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往往比现实更加鲜活。她为身处困境、勇敢无畏的女性群体发出呐喊……她们竭力挣脱凝视,寻求解放,期待更多的同行者,最终改变有失公允的社会规则。”海明威文学奖授奖词如此评价这部小说。译者孙双则认为,“玛拉依妮的作品通过真实、细腻、冷静的书写将女性的种种境遇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呼唤沟通和理解。”除了《三个女人》,达契亚·玛拉依妮的《小女孩与幻梦者》《欢喜》均有中文译本,值得阅读。

《房间里的母亲》

[加]希拉·海蒂,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出品,赵美园译

“社会总是让女人觉得自己像一个罪犯,无论她做出什么决定,无论她有多努力。做母亲的像是罪犯。不做母亲的也像是罪犯。”这是加拿大女作家希拉·海蒂在《房间里的母亲》里做出的结论。这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了某位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快四十岁之时因为生育产生严重焦虑,最终以不生育的决定向当年追求事业的母亲致敬的故事,深切描述了希拉·海蒂曾经为生育和生存意义焦虑的状态。《房间里的母亲》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金融时报》《白评论》评选为年年度图书,爱尔兰当红女作家萨利·鲁尼也曾力荐过它。

希拉·海蒂是加拿大著名作家,24岁便出版处女作《人应当如何生活》,此后相继推出《打勾》《中间故事集》《房间里的母亲》《紫色》等作品,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最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