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奥黛丽赫本,人们脑海中的立刻浮现的,就是“优雅”二字。
在知乎搜索“优雅”,跳出词条的配图,就是赫本的照片。
不久前,时装杂志《VOGUE》曾以29%的得票率,将赫本评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
杂志发言人称,人人都认为奥黛丽·赫本高贵而优雅,她的美丽永恒不变。
确实,赫本的穿着搭配,经典妆容,是时尚编年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细细探究美人的一生,你会发现,赫本拥有的,绝不止优雅。
01
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爸爸是一名英国的银行总经理,母亲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后裔。
父母相爱,家境富庶,在赫本6岁以前,她都是无忧无虑的,每一寸阳光都打上了幸福的记号。
然而,这一切都在年戛然而止。
赫本的父亲约瑟夫是一名法西斯主义的崇拜者,为了所谓的政治,他选择放弃美好的家庭,一去不返。
留下母亲努力工作,独立抚养儿女,生活很艰难,甚至只能用郁金香球茎充饥。
赫本把父亲的离开,称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创伤。”
尽管父亲带给了她创伤,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对父亲的寻找。
二十年后,当她已经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影星时,她终于和父亲重逢了,即使,在重逢的时刻,父亲没有主动给她一个拥抱。
随后,她毫无怨言地承担了父亲的赡养义务,每月汇款,送他终老。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即使你让我伤痕累累,我也记得你的好,直到永远。
02
赫本从小就特别有主意。
她喜欢芭蕾,梦想是成为整个欧洲芭蕾舞团首席女演员。芭蕾舞老师觉得她个子高,太瘦,不想收她。
小赫本执拗地央求老师,宁可做一名旁听生,也要学习芭蕾。
老师被她的执着打动,开始训练她。赫本也很争气,每次都是教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
在她14岁时,她开始在一些活动中表演芭蕾舞,为抗击纳粹入侵的荷兰抵抗组织筹款。
同时,她还会在芭蕾舞鞋中偷偷藏纸条,为抵抗组织传信。
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活动,一旦被发现,可能会被纳粹处死。
赫本乐得其所。
然而,因为长时间营养不良,赫本患有严重的哮喘、黄疸和贫血,很多舞蹈动作没有办法完成。
在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赫本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名扬世界的芭蕾舞蹈家了。
于是,她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尝试表演。
聪明的女人,执着但不顽固。
聪明的女人,扬长避短,从不含糊。
事实证明,赫本在表演上确有过人天赋,《罗马假日》、《吉吉》、《蒂凡尼的早餐》纷纷大爆。
全世界只有15人获得演艺圈大满贯(EGOT),赫本就是其中一个,代表电视界的艾美奖(Emmy),音乐界的格莱美奖(Grammy),电影界的奥斯卡奖(Oscar)和戏剧界的托尼奖(Tony)全都被她收入囊中。
03
赫本的婚姻,伤痕累累。
第一段婚姻,女强男弱。丈夫梅尔·费勒是一名演员兼剧作家,大她12岁。
在赫本为了家庭宣布息影,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孩子后,梅尔婚内出轨,两人分道扬镳。
离婚时,赫本选择“理解”:
“婚姻的破裂对我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甚至是一个彻底的失望。我认为两个善良、可爱的人的婚姻一定会走到最后,直到死亡将其分离。我无法告诉你,当时我的感觉是多么幻灭。我再三努力过。我知道与世界名人的婚姻十分困难。四处被人认出,在银幕和真实生活中频遭揣测。我理解梅尔的痛苦,但是,请相信我,我始终是把工作放在第二位的。”
第二段婚姻,女大男小。丈夫安德烈·多蒂是名意大利心理医生,两人认识六周后闪婚。
然而,当激情退却,多蒂开始频繁出轨,甚至同当时罗马城里最声名狼藉、最妖冶的美女搞在一起。
最终,赫本终于死心,10年婚姻画上句号。
流产、息影、两次离婚,重重打击并没有将赫本击垮。
茫茫人海之中能够相遇,倘若相濡以沫,是一种缘分,若缘分未到,也不必强求。
终于,她在好莱坞的一次晚宴上,遇到了灵魂伴侣罗伯特.沃德斯。
彼时,沃德斯刚失去心爱的妻子,赫本刚经历婚姻破裂,有点同病相怜的意味。
晚宴后,两人开始互通电话。交流的话题,逐渐从表演也扩展到了内心,彼此好感越来越浓。不久,两人便正式在一起了。
两人相爱相守,却一直没有走进婚姻。对此,赫本很坦然:
“我们已经拥有了彼此,仪式并不会增加什么。我们从未想过这是在罪过里生活,相反我们是在爱里生活。”
即使伤痕累累,也不能放弃对爱的信仰。
只要最后是你,多久的等待都没有关系。
04
没有人否认赫本的美丽,赫本自己不以为然。
美而不自知,说的就是她。
她曾说,“当你看到世界的美丽,你就会知道,美貌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晚年的赫本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常年为孩子们在世界各地奔走地。
和如今很多捐钱的明星不同,她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看望贫困地区的儿童。
她说:
“儿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我们不止应该保证儿童能够维持生命的存活,还应该使他们远离感情的、社会的和身体上的虐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设想一个没有不安和暴力的世界。要使这个设想变为现实,必须靠我们自己。”
她不顾战火纷飞,不顾细菌性痢疾、肝炎、斑疹伤寒、疟疾、狂犬病和脑膜炎肆虐,只身前往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国家,为孩子们呐喊和募捐。
她说:“孩子就像花朵一样,只需要一点点浇灌,就能让他们生存下来,迎接新的一天。”
她在索马里抱着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们,喂他们进食,给他们温暖和善意。她为那些小小的尸体祷告,祈求上帝能够将他们带往天堂。
甚至在她临终时,儿子问她:“您有什么遗憾吗?”她说:“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在受苦。”
赫本用一生印证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自出生就有被爱的需求,而且还有个更强烈的需求--给予爱。
05
年,赫本在瑞士洛桑溘然长逝,享年63岁。
正如伊丽莎白·泰勒所说,赫本的离开是“天使回到了天国”。
在她离开的日子里,仍有很多人深爱着她,各种形式的纪念从未停止:
联合国为其揭幕“奥黛丽精神”的青铜雕像;
美国邮政总署发行她的人物肖像纪念邮票;
比利时举办“探索赫本”主题展览;
全世界巡回她的个人主题展览,年开始进入中国,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均场场爆满。
人们爱戴她,怀念她,不仅因为她的优雅,更因为她不被时间磨损,不被苦难打倒,不受名利羁绊,始终有一颗博爱善良的心。
愿你我都能学会赫本般的优雅,并至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