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咖啡的风味多达数千种。咖啡豆的处理方式不同,将很大程度影响它的味道。本文对咖啡豆的处理方式做了相当全面的详解与汇总,您喜欢哪种处理法呈现的风味?建议收藏方便随时查阅。
先了解一下咖啡果的结构。它是一种成熟后像樱桃的红果子,果肉甜但很少,所以人们只采用它的“大果核”,也就是咖啡豆。几乎所有的咖啡豆处理方式,都是围绕如何去除果皮、果肉、果胶进行的。
☆日晒处理法
将采摘下来的咖啡果实,均匀的铺在地面暴晒,每天需要翻动数次,确保干燥均匀,这个过程会持续2到4周。果子含水量降至12%左右时,再用去壳机剥离硬干果肉即可。
日晒法是将果皮果肉和果核一起晒干,咖啡豆在果实内部自然熟成,吸收了果肉中的糖分,因此甜度高一些。
『风味特点』
日晒法咖啡豆喝起来比较浓稠,能品出热带水果的甜味与花香气。通过日晒,可以将咖啡豆的醇香充分释放,因此风味浓厚、香气四溢,散发酒香般的发酵味。
经过阳光暴晒的咖啡豆,颜色会偏黄,表面有龟裂和缺损,这些特征可以辨别日晒豆,“丑”恰是其魅力所在。
『主要产地』
也门、埃塞俄比亚、巴西等阳光充沛、持续晴天的地区。
☆水洗处理法
摘下的咖啡果放进水池浸泡24小时左右,成熟饱满的果子会沉下去,浮在水面的生果和杂物被剔除掉。
接下来,成熟的果子会送进果肉筛除机,将咖啡果的外果皮和果肉去除,只留下包裹着一层果胶的咖啡豆。
随后,这些咖啡豆会移入大型水槽中,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因为果胶黏糊糊的、难以去除,所以咖啡豆会泡进水槽16-36小时充分发酵,利用发酵菌将果胶溶解掉。
发酵完成后,将咖啡豆倒进水洗池,反复用流水冲洗,将表面残留的果胶残渣清洗干净,这个步骤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接着,咖啡豆放在晾晒架上进行干燥,或者用机器烘干并且去掉银皮,商用水洗豆即处理完成。
『风味特点』
水洗豆的味道非常纯净、清冽爽口,诱人的柑橘酸与茉莉花香,水洗咖啡豆的苦味非常淡,伴随清香袅袅,有着明亮爽口的果酸味,不禁喝了还想喝。
水洗处理的生豆会呈现黄绿色,带有明显的水果味酸质,一点不苦的特性,非常适合新人入门、或者喝不惯苦味的咖客。
『主要产地』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会采用。哥伦比亚、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70%左右的产量使用水洗法。耶加雪菲、瑰夏、夏兰、肯尼亚AA等咖啡,都是拥有花香果酸的水洗豆。
☆蜜处理
虽说名字里带了“蜜”字,但并不是蜂蜜噢。首先,将挑选出的成熟咖啡果,去除果皮和果肉,留下甜度极高的果胶部分,这层果胶甜滋滋的,而且特别粘滑所以被称为“蜜”。
将带有果胶的咖啡豆,铺在通风的晒场上用阳光暴晒,干燥的过程中,果胶的甜味和糖分,就会慢慢渗入咖啡豆。
接下来,咖啡豆会放进密封的木桶静置1到2个月,将香味彻底“闷”出来,一开盖,醇香四溢扑鼻而来。
『风味特点』
蜜处理的咖啡豆,醇苦与酸度介于水洗、日晒之间,口感厚重,是一种“酸甜均衡”的味道,可以品尝出黑糖的焦香和坚果香气,后段有一丝红酒的微醺味。
蜜处理咖豆的“香甜”让人着迷并津津乐道,或许你选购咖啡时,被黑蜜、红蜜之类的名词搞晕了,其实就是“甜味的高低”,保留的果胶越多就越甜。
黑蜜:几乎保留了全部的果胶,初尝就爱上的浓郁甜感,弥足珍贵、甘美醇厚。
红蜜:保留75%左右的果胶,醇厚而甜感明显。
黄蜜:保留60%左右的果胶,味道明亮纯净。
白蜜:仅留20%左右的果胶,口味接近水洗豆了。
『主要产地』
据说最早是巴西出现的,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的品质最佳。
☆湿刨法
多雨湿润的雨林,连续几天晴朗的日子非常少。为了加快咖啡豆的干燥,会去掉生豆表面的种壳(俗称“羊皮纸”,正常情况下,送进工厂烘焙前才去掉的)直接放在阳光下迅速干燥,速度比水洗处理要快了2-3倍。
去壳工序会刮擦生豆的表面,皲裂明显所以称“羊蹄豆”。
『风味特点』
湿刨法的咖啡豆,风味浓香,独有的药草香和沉木味,令人入口难忘。
『主要产地』
热带雨林气候的印尼,所独有的处理法。
以上就是咖啡豆的主流处理方式,具体某种处理法所对应的咖啡风味,可以参考小惟之前的专题噢~
↓水洗“耶加雪菲”
柑橘与花香|水洗“耶加雪菲”咖啡评测
↓湿刨法“曼特宁”
“曼特宁咖啡”适合你吗?这篇详尽评测告诉你
↓烘焙介绍:处理好的生豆怎么变熟?
咖啡豆是怎么烘焙的?走~去烘焙工厂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