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德*在西线的溃败,协约国*队在巴尔干战场也开始了反攻。一九一八年九月十五日,萨洛尼卡的协约国*队突破了保加利亚、土耳其*队在多勃鲁平原的防线,紧接向保*背后迂回,相继占领了普里累普,铁托夫佛累斯和斯科普里,并包围了突破点以西的十万名保*。保加利亚向德国求援,然而德*这时在西线战场濒于崩溃,无力东顾,保*不得不在瓦达河以西地区开始撤退。撤退中,士兵反战情绪愈加高涨,纷纷举行起义。九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在贝罗伏和佩切伏两城组成了起义的队伍,并立即向丘斯滕迪耳、布拉戈耶夫格勒、腊多米尔进发。
二十四日,起义队伍攻克了丘斯滕迪耳,并占领了最高司令部,逮捕了那里的一些*官。九月二十七日,在腊多米尔宣布成立保加利亚共和国。起义的队伍继续向索菲亚方向前进,在途中向*府发出通牒,要它们交出*权。资产阶级的马林诺夫*府为保全自己,一面再次向德*求援,一面又在萨洛尼卡与协约国举行停战谈判。德*赶到后,与索菲*府一起血腥地镇压了起义队伍,扼杀了新建立的*权。九月二十九日,保加利亚*府投降,并与协约国*队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停战的条款,保*撤到原国境线,协约国*队占领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的溃败,使得同盟国整个阵线打开了一个缺口。
土耳其在一九一八年也岌岌可危。早在三月初签订的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就给土耳其提供了保存本国领土完整而退出战争的可能性。可是,以恩维尔巴夏为首的土耳其*府,不仅不考虑停战问题,反而违背和约,派*队进入南高加索。六月,土*进入干驻(现基洛夫巴德),并向巴库方向进*,九月十五日占领了巴库,又对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苏维埃*府严重抗议土耳其*府这种行径,并宣布废除与土耳其缔结的和约。
就在土耳其进攻苏维埃俄国的同时,它自己却在巴尔干和西亚地区遭到协约国*队的沉重打击。在南面,由阿比林指挥的英*在巴勒斯坦的那布鲁斯附近击溃了土*,占领了大马士革和阿勒颇,严重地威胁着土耳其。与此同时,另一支英*在美索不达米亚从巴格达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到一九一八年十月,土耳其丧失全部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这时土耳其*队也失去了战斗力,士兵反战情绪高涨,自动放弃阵地,拒绝作战。一九一八年九月,这些士兵占领了班兑马城,痛打了德国*官,要求立即退出战争。国内人民的反抗和协约国进攻的紧张局势迫使土耳其*府不得不准备停战。为了易于谈判,它改组了内阁,恩维尔巴夏辞职,并请被俘的英国将*陶斯亨特做调停人,于一九一八年十月三十日在停泊于摩德洛司(在爱琴海上的利姆诺斯岛)的英国巡洋舰“阿哈隆”号上签订了停战协定。土耳其的投降,使得协约国取得了支配土耳其全部铁路、港口和航路的权利。帝国主义者立即利用这些条件又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此时,奥匈帝国也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它一方面因前线遭受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被弄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一九一八年三月,奥匈*总司令部为了配合德*的*事行动,计划向布林塔河、皮牙韦河两线进攻,以牵制协约国*队。这次*事行动,奥匈*队在兵力上略占优势,自以为有胜利的把握。它经过了一番*事部署后,于六月十五日开始进女。起初,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果。随后,由于意大利早已获悉典创*事情报,组织了反攻,奥匈不得不向后撤,六月二十二日夜便退到原来的阵地。
七、八月,意大利在其盟国胜利的影响下,计划在布林塔河和皮牙韦河之间进攻,切断奥匈*战线,然后在皮牙韦河歼灭奥匈*。这次攻击由于天气不好,由十月十日改为十月二十四日开始,十月三十日,意*进入了维托里奥,并在皮牙韦河下游转入进攻。此后,意*又从布林塔河到加尔达湖一线开始全面进攻,另一支意*从加尔达湖到意瑞边界也开始进攻。意*在十一月三日攻占特兰托。东部意*已到乌迪内附近,并在的里雅斯特登陆,占领了该城。
奥匈帝国*队在前线节节败退,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相继独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奥地利*府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只得向意大利请求停战。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三日,奥匈帝国在帕多瓦投降,并和意大利签订了停战协定。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
一九一八年秋,由于土、保、奥匈的投降,德国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局面。西线战场的血战,又使德*蒙受了很大损失。但是,德*统帅部隐瞒真情,欺骗*府,愚弄人民,驱使士兵继续作战,妄图作最后挣扎。直到九月二十九日,在斯巴的御前会议上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才不得不承认已无力继续进行战争,唯一出路是签订停战协定。德皇威廉二世不甘心退出王位,于是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斯为总理,并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求援,希望通过他与协约国订立停战协定。与此同时,德国又向英法两国发出了停战照会。协约国集团为迫使德国接受更苛刻的停战条件,不理睬德国*府的提议,继续进行攻击。一个月之后,威尔逊才向德国*府提出停战的条件,主要是要求德国停止无限制潜艇战;退出占据的全部领土。协约国集团扬言,如德皇威廉二世不下台,德国最高指挥部不服从*府,将拒绝进行谈判。
此时,德国国内革命运动已经汹涌澎湃,基尔水兵和柏林工人发动了武装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集团为保存反动*权,一方面迫使威廉二世退位,另一方面加紧与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勾结,要求火速订立停战协定,尽可能多地保存反动武装,镇压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协约国集团也认为,德国*府已成了一条死狗,不会再构成大的威胁,但如果德国人民革命成功,协约国利用德国反动势力来扼杀苏维埃俄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而革命的烈火将可能燃遍欧洲,威胁它们自己的统治。
帝国主义者出于上述共同反革命利益,双方需要停止战争。十一月六日,德国巴登亲王马克斯*府匆忙派出以外交大臣埃尔兹贝尔格为首的代表团,前往法国进行谈判。十一月七日晚,德国代表团的汽车打着白旗越过前沿阵地。第二天早晨抵达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协约国联*总司令福煦乘坐的行*列车正停在这里。德国人一到,姿态高傲的福煦未与他们握手就问:“你们来干什么,先生们?”德国人回答说:“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福煦为了进一步取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有意地给德国代表团来了一闷棍,说:“噢,我们没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德方代表无可奈何,只得表示“无法继续打下去”,请求福煦提出停战条件。
福煦摆出胜利者姿态,在他乘坐的火车里与德国代表团开始谈判。十一月十一日清晨五时,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十一时宣布停战。根据协定的条款,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一洛林及来因河左岸的德*,在十五天撤退完毕。德*还必须全部撤出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以及非洲殖民地。虽然协约国也提到了从苏维埃俄国撤*问题,但是,这是十分虚伪的。协定责成德*继续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其撤*必须经协约国集团“考虑”这些地区的“内部情况”,认为“时机成熟时”方可进行。协定还规定德国必须交出五千门大炮、二万五千挺机枪、三千门迫击炮、一千七百架飞机、以及五千台火车机车、十五万节车皮和五千辆卡车。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意味着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告结束,同时表明,帝国主义集团彼此的争斗,开始由战场的血腥厮杀转变为会议桌上的勾心斗角。
由德、奥帝国主义和英、法、俄帝国主义所发动的这次世界大战,双方动员的*队之多,人力物力损耗之巨,战火蔓延地区之广,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大战是以德奥集团的咄咄逼人攻势开始,又以德奥集团的彻底失败告终。
协约国集团最终之所以取得胜利,就物质和*事力量来说,其主要原因是它比德奥集团拥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随着战争的进行,直接参加到英、法、俄方面同德奥集团作战的国家有二十多个,其中有美国这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经济实力雄厚,兵员众多。而德奥一方仅有四个国家,就人力物力来说,远远不如协约国方面;在大规模的战争和持久战的情况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难于支持。战争期间,协约国方面生产了九千多辆坦克,而德奥方面生产的坦克为数甚少;协约国拥有的空*比德奥多出一倍以上,协约国方面的海*力量更比德奥居优势。就总的兵力而言,协约国拥有四千八百三十五万五千官兵,能够建立起五百二十五个师;而德、奥、土、保四国同盟使用一切办法,也只能动员两千五百一十六万官兵,建立三百七十二个师。在双方都是不义战争的情况下,在财*资源和*事上拥有优势的一方,往往易于取胜。
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其主要操纵国
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英、法、美、意、日等几个主要战胜国就各怀*胎,为巴黎和会的筹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这一举世瞩目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在法国巴黎开幕了,会议一直到一九二〇年一月二十一日才告结束。这次会议的规模之大,参加国之多,时间延续之长,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空前的。除了殖民地附属国、大战后新建立的国家以及许多社会团体派来的代表外,各参战国参加会的正式代表有一千余名,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竟达一千三百人之多,而英、法等国都派有相当庞大的代表团。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英、法、美、意、日、比利时、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葡萄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中国、暹罗、汉志、大英帝国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利比里亚、巴西、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古巴、海地、尼加拉瓜、巴拿马以及与德国断交的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等国。这些参加和会的国家是不平等的,它们被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认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如英、法、美、意、日,它们的代表可参加一切会议;塞尔维亚、中国、比利时等国被看成只有“个别利益”的第二类交战国;第三类是在大战期间与德国绝交的国家;第四类是新成立的国家和中立国。后三类国家的代表在大会期间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只是在讨论的问题与这些国家的利益直接有关时,它们的代表才可以参加会议。
英、法、美、意、日五大帝国主义强国是巴黎和会的操纵者。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为大会主席,美国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一乔治、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和日本代表西园寺公望为大会副主席。
巴黎和会是在凡尔赛的镜厅中开场的。东道国法国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大会的开幕地点,是有其用意的。大会开幕这一天,正是四十八年前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中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日子。法国总统彭加勒致开幕词,他以胜利者的口吻,讥讽战败了的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法国资产阶级通过这位总统之口,首先提出了严厉制裁和分裂德国的要求,以防止德国*国主义东山再起,不让德国对法国的咄咄逼人攻势重演。但英、美出于自身的利益,不愿过分削弱德国。
从表面上看,巴黎和会的任务是起草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但是英、法、美、意、日召开这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形成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巩固它们在战场上的既得成果,并在谈判桌上最后确定它们对全世界的再分割。当大战正酣之际列宁指出:“战争是和平时期*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时期*治的继续。”巴黎和会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继续。凡尔赛宫的谈判桌成了新的战场,帝国主义者又“准备彼此大斗一场”。但直接指挥这场战斗的,已不是穷兵黩武的将*,而是一些象劳合一乔治这样老练的资产阶级“滑头*客”。
为了保证这次分赃会议得以按照帝国主义列强的愿望顺利进行,大会首先成立了一个“十人会议”机构,由美、英、法、意的*府首脑(威尔逊、劳合一乔治、克列孟梭、奥兰多)和它们的外交部长(蓝辛、贝尔福、毕勋、桑理诺)以及日本的两名特别代表(牧野男爵、新田子爵)所组成,根本不让其他弱小国家的代表参加。但在大会的进程中,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头子仍感这个机构庞大,人数过多,不便于进行秘密交易和解决和约中的难题,因此又把它分开,成立了“四巨头会议”(威尔逊、劳合一乔治、克列孟梭、奥兰多)和“五人会议”(由美、英、法、意四国外长和日本代表组成)。
实际上,“四巨头会议”是和会的最高主宰,包揽大会所涉及的各项重大问题。但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在“四巨头会议”中,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没有起多大作用。因为意大利在战争初期脚踏两只船,参战后的作用又不大,加之在经济上又依赖于英、美、法,所以奥兰多的主张很少被采纳,意大利的欲望不能完全得到满足。面对这种情况,在会议期间奥兰多满腹牢骚,有时只得愤然离开会场。但其他与会者不予理睬,他又只好悄悄回到会场。所以,法、英、美三个帝国主义首脑成了大会的太上皇,是整个大会的中心人物和一切重要问题的“仲裁者”。
三国首脑都是本国统治阶级的忠实代言人和“最可恶的帝国主义强盗”。为了竭力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矛盾很大,在和会上彼此争斗不休。这在和会一开始,当讨论大会的程序问题时就表现出来了。克列孟梭主张从讨论国界和赔偿问题入手,劳合一乔治提议先讨论殖民地问题,而威尔逊则主张先制订国联盟约和解决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由于三国首脑在大会程序问题上的分歧,因而大会的开始阶段,呈现出一片混乱,连记录都是一团糟,分不清正式记录和非正式记录。克列孟梭忙于无休止的会议争吵,谩骂说:“管他妈的什么记录”。
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和美、英、法、意、日的掠夺纲领
关于大会程序问题的争论,这是同各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纲领分不开的。美、英、法是当时三个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怀有统治欧洲的强烈野心;并力图按照自己的计划,争夺更多的地盘,进而谋取世界霸权。
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竭力干预欧洲事务,计划建立一个受美国保护的巴尔干联邦(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国);力图阻止英、法两国的过分强大,以确立美国对在这次战争中遭到削弱的国家的控制;并要搞垮英日同盟,削弱日本在远东的影响,使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策获得国际承认。为了上述目的,威尔逊一再坚持他在一九一八年一月所发表的《十四点》原则,大谈什么“进行公开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拆除经济壁垒”、“裁减*备”、“公正地处置殖民地”、“建立国际联盟”。在《十四点》中,威尔逊还装模作样地提出关于奥匈境内、巴尔干各国和土耳其境内的各族人民“实行自决权”的问题。显然,威尔逊的《十四点》也是为了抵消由列宁签署的《和平法令》(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所产生的影响。威尔逊的《十四点》貌似“公正”,充满虚伪的和平主义词句;它在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安全的幌子下,掩盖美国向外扩张的真正目的,因而一时欺骗了一些参加和会的弱小国家的代表。
法国反对美国过多的干预欧洲事务,对威尔逊的《十四点》并不完全支持。法国为建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主张分割德国。因此,它坚持以来因河为法国边界,想在该河以东建立一个置于法国直接保护下的来因共和国。并妄图在德国南部建立一个新的巴伐利亚国。同时,它还要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属地;逼迫德国给法国以巨额赔款,借此控制德国的经济命脉。此外,法国还力图在欧洲东部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事集团(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作为法国称霸欧洲的重要支柱。
英国的打算不仅是要确立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而且要继续保持在全世界的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日不落帝国”的版图。所以,它力求巩固所获得的德国海外殖民地和从土耳其手中夺来的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等地区。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方针。但英国主张削弱德国的舰队,使德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英国为了巩固自己海上强国的地位,特别反对威尔逊《十四点》中关于“海上航行自由”的原则。
意大利按其实力和地位来说,同美、英、法相比只是一个第二流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在和会上,奥兰多也提出了独霸亚得里亚海的侵略纲领,要求得到阜姆港,使之成为意大利向巴尔干扩张的重要基地。奥兰多甚至以没有阜姆他不能回国,意大利人民将起来暴动相要挟。由于大会未能满足意大利的欲望,奥兰多竟于四月二十四日退出和会。
总结
日本代表对于欧洲事务以及与日本利益不很相关的问题,不那么积极参与争论,所以在和会上被称为“沉默的伙伴”。但一牵涉到日本在远东的利益就争吵不休。日本利用西方列强的矛盾,实施它在亚洲大陆的掠夺计划,急于使它在大战初期强占中国的山东地区合法化。正是奥兰多退出和会的这一天,日本代表突然发言,提出山东问题要“在最短期间内解决”,否则日本就不在和约上签字。
可见,巴黎和会完全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和会开幕前,虽然不少国家的代表,同意以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作为和会的根据。但实际上,每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都有自己的掠夺计划,都想在会议上多捞一把,“他们在每个问题上都是互相拆台的”,“他们因分赃不均,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在整个和会的进程中,各帝国主义者彼此唇枪舌战,吵嚷不休,充满了激烈的争夺,出席和会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在和会召开前就本能地预感到这次会议“势将成为扰乱不安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