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主旨:
本书是一部“合成一体”的第三世界历史。第三世界所有民族的共同经验和利益——不管他们在历史、文化和*治信仰上有着多么大的差异——只有在整体的结构和动态中才能得以显示和澄清。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大技术动力也正在抹掉迄今为止第一世界特权民族和第三世界从属民族之间的种种差异,工业化宗主国内部也产生了第三世界的种种景况,这使第三世界的历史不再只是孤立的“别人的”历史。以上,本书希望提供一种对第三世界的“共同的认识”(ACommonVision)。
核心观点:
指那些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参与最终形成的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国家或地区。第三世界既不是一组国家,也不是一组统计标准,而是一组关系——占据支配地位的宗主国中心与处于依附地位的外缘地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这些地区过去是殖民地,今天则是新殖民地式的“独立国”。
它产生于15世纪的东欧,在16世纪蔓延至美洲新大陆,在18世纪末期蔓延到非洲和中东,在19世纪末期蔓延到亚洲(除日本)进而包括整个全球。
蔓延的过程:中心地区技术、*治制度等变革导致生产率大幅提高—国内市场饱和,不得已寻找地理上临近地区的市场—不断将新市场纳入不平等交换关系
由于新型贸易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而牵涉到所有居民(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故资本主义对传统的农业社会进行了一种总体的扭曲和重塑,并由此将其纳入了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中。
欠发达不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全局结构所造成的内在现象,而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货币作为资本来谋取利润,因此资本得以被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经济过程,得以促进生产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促进了现代社会的不断扩张。由于对这种扩张所带来的利润的分配是极为不平等的,因此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凭借技术、经济与*治优势,将世界上其他地区转变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倒不如说是畸形的发展更恰当些,即被指定生产一两种西方市场所需商品的那种发展。
(熊彼特)欧洲宗主国经历的是自主型的(即以农业革命为先导来提供原料、资本和劳动力从而促进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而殖民地及其外缘所经历的却是由外部强加的、受制于人的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外国资本和国外市场,而非本地需求。因此,它只带来生产率的提高,而不带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经济增长”是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纵向联系,而非国内各经济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它只能导致单一经济,而不能促成全面整体的经济发展。
宗主国中心与依附其的边缘地区的关系演变历史:
时期
中心地区
外缘地区
-
商业资本主义
殖民主义(主要在南北美洲)
-
工业资本主义
渐趋衰落的殖民主义
-
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
-
防御性垄断资本主义
革命、非殖民化和新殖民主义
15世纪西欧开始海外扩张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在10-15世纪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商业资本主义的出现、商业的和因袭的扩张主义的社会秩序刺激人们发现海外新大陆、在新大陆上开拓和占有殖民地以及重商主义等一系列经济理论和实践。
这种演变没有在中国等文明中心发生的原因是,每当一种社会制度趋于腐朽且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淘汰时,转变过程多半不会在中心地区富裕的、传统的和板结的社会里,而是会在外缘地区原始的、贫困的、适应性强的社会里率先发生。
与马克思所预测的社会主义革命将会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不同,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人在赢得选举权、获得工会集会权后权力增加,因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