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我发现一个人不能任意臆造或凭空想象,因为这很危险,会谎言连篇,而文学作品中的谎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谎言更加后患无穷。事物不论多么荒谬悖理,总有一定之规。只要逻辑不混乱,不彻头彻尾地陷入荒谬之中,就可以扔掉理性主义这块遮羞布。”
我们所称的“拉丁美洲”包括西半球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西和秘鲁等二十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彼此独立隔离的。在历史上,它曾是一块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神奇的土地,早在公元前年,美洲就产生了奥尔梅卡前古典时期文化,公元前至年,中南美洲的玛雅文化、萨波特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米斯特克文化和南部美洲的印加文化的繁荣,共同形成一个文化的鼎盛时期。到了公元10世纪,阿兹台克建成了特诺奇蒂特兰城(今墨西哥城前身),它不仅拥有15万居民,而且具有堪与马德里大教堂相媲美的蔚为壮观的太阳神庙和金字塔建筑群。
年,西班牙完成统一,进而进入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萨伯拉的支持,横穿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拉美随即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宗主国的残酷统治和剥削,激起了殖民地的奋起反抗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爆发了独立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拉美各地区表面上挣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人民受奴役和剥削的命运,因为本国独裁统治的暴*,愚昧,卑劣和残酷,更是令人发指。
正如马尔克斯在颁奖词中说到,“曾经三度担任墨西哥独裁者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将*为了埋葬他那条在所谓的‘糕点战争’中失去的右腿,居然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萨尔瓦多笃信*神的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仅在一次野蛮的屠杀中就残害了三万农民。此人为了检验食物里是否下了*药,居然发明了一种摆锤......在短短的十年内,拉美就发生了五次战争,十七次*变,出现了一个以上帝的名义在当代拉丁美洲进行第一次种族灭绝的恶魔般的独裁者。与此同时,有两千万拉美儿童不满两岁便夭折而死。被镇压致死的人数几乎有二十万之多......”。国内独裁者的残酷统治激起了人民的义愤和强烈反抗,于是拉美各个国家频频发生革命,社会动荡不安,内乱频繁、连年的战争和内乱使人民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当时未经开发,以西班牙语为国语,信奉天主教。16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年独立。独立后又受美国控制,自由被阻塞。二次大战后国内由保守*和自由*轮流执*,两*纷争,哥伦比亚的历史也是作者勾勒马孔多镇兴衰史的参照,马孔多镇经历的三个阶段准确地概括了拉美地区百年历史的三个发展时期:封闭荒僻,保守宁静的原始蛮荒时期;专制独裁,宗教确立,*派纷争,战乱不止的封建统治时期;殖民主义者*治上奴役,经济上掠夺,文化上渗透,丧失了独立、自尊,“自我”沦落的时期。
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几乎清洗了拉美国家原有的*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结构,并且又将欧洲的文明,*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等输入了拉美大陆,欧洲移民,土生白人,土著印第安人,混血人还有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构成了拉美社会的主要成分,而传统的土著印第安文化和经过灭绝性大屠杀之后幸存下来的少数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了森林中。殖民者从此对拉美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正如哥伦布在他的日记中所记录的,“这里的人不属于什么教派,不信什么神明。他们非常温顺,从不杀人放火,没有武器。他们那样胆小怕事,遇到一个我们的人,上百成群地逃跑。他们非常轻信,容易上当。他们相信天上有个上帝,并且认为我们是从天上来的。我们的祈祷文,他们都能接受、重复,并学着画十字。因此陛下应下决心把他们变成天主教徒。……我们很快就能使他们接受我们的信仰,把千百市镇变成天主教的领地。”
殖民者用基督教思想禁锢了他们的头脑,使殖民地人民从思想到行动上都绝对的服从西方殖民者。拉美人受剥削和奴役的地位没有改变,反而,由于现实的落差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陷入孤独和失落的状态。拉丁美洲的原住民在文化上失去了信仰的力量,在*治上被孤立、不被理解。可以说,在那时的背景下,拉丁美洲的孤独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共性。
拉丁美洲的缩影
在马孔多刚建立时,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在一条河边排列着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清澈的河水匆匆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巨大的蛋。”“每座房子都能通向河边,取水同样方便。街道设计的非常巧妙,天热的时候,没有一家比别人多晒到太阳。短短的几年里,在马孔多的三百个居民当时所认识的许多村庄中,马孔多成了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真是个幸福的村庄,这里没有一个人超过三十岁,也从未死过一个人。”“从建村时起,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就架设陷阱、制作鸟笼。不久之后,不但他们家而且全村人的家里都养满了苇乌、金丝雀、食蜂鸟和知更鸟。那么多不同种类的鸟儿啾啾齐鸣,真令人不知所措。”“这里天地如此之新鲜,许多东西还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这正对应着拉丁美洲在未被殖民时期宁静祥和、农业发达的特点,宛如世界建立初期一样美好。
如果说马孔多刚建立时的样子是拉丁美洲被殖民前的样子,那么吉普赛人就是第一批前来殖民的殖民者。他们带来西方各种各样先进的器具,闯入了这个自得其乐的文明。当吉普赛人第一次来时,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对乌苏拉说,“就在那边,在河对岸,就有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还在过着毛驴似的生活”。正如“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一样,这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盲目崇拜是感觉和理性紊乱的象征,是落后民族面对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而神志恍惚状况的象征。文化上的混乱、精神上的恍惚是马贡多镇社会生活混乱的最终根源。在此同样对应的便是拉丁美洲原住民信仰的散失和社会制度的崩塌。
其他情节中关于现状的反映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关于*治现状的反映(**与独裁)
书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因不满自己的岳父(保守*的代表)在投票箱中做手脚以及保守*为了防止产生混乱在投票期间把居民的所有的包括菜刀在内的铁器用具都没收等种种不良行径而发起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这些故事也恰恰反映了当时*派竞争之激烈。哥伦比亚在独立之后,各*派为了建设自己的*权、巩固自己的*治位置,发动了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的内战,战乱使人流离失所、死亡人数不计其数。统治者为了聚敛财富不惜一切代价烧杀抢掠,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把马孔多交给阿尔卡蒂奥后,阿尔卡蒂奥便成为了马孔多的独裁者。他喜欢发号施令,还会使用铁腕手段、滥用公款盖房子、购买奢华家具、抢夺马孔多居民的土地……阿尔卡蒂奥的形象正代表着拉丁美洲大陆上的独裁统治者。独裁统治者蛮横无礼,为了填满自己的欲望之深渊,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对被统治者进行残忍的迫害。
2.经济现状的反映(自然发展到自然掠夺)
《百年孤独》中写到美国佬们因为喜欢吃香蕉就拖家带口入驻马孔多并在那里开办香蕉公司。这反映了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经济入侵。其实早在16世纪就发生了历史上震慑人心的“三角贸易”。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种植甘蔗等作物,这一阶段的拉丁美洲在“文明人”的统治下实行的是单一的种植经济模式。入侵者对拉丁美洲的经济入侵甚至持续到19世纪,当入侵者不再依赖美洲的蔗糖后,拉丁美洲就成为商品供应市场——“年,美国已经掌握了古巴贸易的1/3市场……抵达古巴的货船一半以上挂着美国国旗。“入侵者似乎给殖民地带来进步,实则更多是灾难。在早期统治时期,许许多多的印第安人因为难以忍受殖民者的暴力统治、繁重的体力活、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缺乏安全保设施而痛苦而死。而《百年孤独》中也写到美国香蕉公司的工作环境恶劣、公司不支付工人现金、工人居住条件简陋、工人没有假期等情况。这种情况也确确实实地发生在拉丁美洲上,并且比书中所描绘的更加严重。殖民国家的到来,使拉丁美洲自然发展进程被打断,而转变为自然被掠夺。
3.宗教现状的反映(殖民与反抗)
*金热和宗教热忱是吸引西班牙人奔向美洲的动力。因此作者在描绘拉丁美洲现实之时,缺少不了对宗教方面的影射。书中尼卡诺尔·雷伊纳神甫到马孔多时发现那里的人没有洗礼、也没有祭坛、不信上帝,于是作为宗教狂热分子的他就打算为这里的人们建立一种信仰。而欧洲人在闯进拉丁美洲时是一手拿着剑、一手拿着十字架的。可见,这位神甫的想法正代表了入侵者的想法———传播基督教文明。费尔南达作为虔诚宗教信仰者,她始终按着宗教的清规戒律生活,实现禁欲主义,不仅自己要遵守,还要求他人也要遵守。年迈的乌尔苏拉无法无力阻止这一切后,“家庭的发展走向完全取决于她一人的决定”。于是他们得严格按照费尔南达的指示每天准时开饭、开饭前都要诵经、白天关闭大门……费尔南达的保守、迷信的举动最后也阻止了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与进步,是马孔多走向灭亡的关键一步。费尔南达是宗教殖民的象征,她传播着殖民的文化,乌尔苏拉的反抗则是本土文化对宗教殖民文化的反抗。最后本土文化反抗失败,宗教殖民文化得以横行,马孔多也离消失不远了。
4.殖民现状的反映(屠杀与奴役)
拉美的殖民史确实是一段充满了血腥的历史,殖民者无视原始居民对他们的热情款待,以冷酷的铁兵器报答印第安人的瓜果*金。为了征服这块天赐的大陆、成为上帝的“优民”,他们对当地人进行了残忍的杀害。例如在墨西哥历史学家阿尔瓦的《历史著作》中写到,“80天的墨西哥城之战使墨西哥方面的30万人死亡了24万人。”不管数据是否属实,这足以证明被害人数的多、入侵者罪孽之深。这点在《百年孤独》中也有体现。在阿尔卡蒂奥第二领导的工人起义中,殖民者进行了凶残的人大屠杀。香蕉公司正是要以这种手段来强行逼迫马孔多人顺从他们的意志,接受他们的压迫。《百年孤独》中香蕉公司对工人们的不公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拖欠工资、没有节假日等正是对拉丁美洲曾经历过的被奴役的历史的反映。
5.精神现状的反映
马尔克斯曾经指出
百年孤独)的主题就是“孤独”。“孤独”既是一种生存状况,也是一种精神面貌。“孤独”也是拉美民族精神面貌的概括和写照:在蛮荒时代,他们保守恋旧,固步自封,导致愚昧落后;在内战时代,觉悟不高,糊里糊涂充当战争工具,害得家徒四壁;在殖民统治时代,不是团结抗争,一味执着于贪欲、权欲、情欲的追求和满足。
拉丁美洲国家“孤独”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是有复杂的民族渊源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首先是土著印第安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我们知道,拉丁美洲国家历史上有相同的遭遇,文化传统方面又有共同的特点。在他们那里,古老的印第安文化根深蒂固,许多世纪前的神话传说、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拉丁美洲民族心理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殖民主义及其他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混杂性。哥伦比亚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从十六世纪开始,哥伦比亚就生活在殖民主义的铁爪下。他们不但受到了殖民主义者的经济掠夺,同时还受到强者的文化渗透,殖民主义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传统也进行破坏和歧视。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和土著印第安文化(或黑人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结果之一是各种族、各民族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隔阂。因此,在这种高压下,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只能够陷入孤独。但由于文化和现实的高度一致性,拉丁美洲此时比任何时候都要团结,都拥有一致对外的信心,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在逐步地加强。
孤独是永恒的议题
除了上述所陈述的《百年孤独》中关于真实历史的反映外,《百年孤独》中还蕴含有许多来自现实世界中有迹可循的元素。如来自拉美本土的印第安文化中崇拜**、信仰预言的传统,还有《百年孤独》中情节与《圣经》中一些情节的呼应等等,甚至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创作风格、或者手法,本就是拉丁美洲土生土长的文化之一。我们不难从各种各样对应着真实历史中看出马尔克斯对它们的态度,也不难从各种各样的文化踪迹中感受到马尔克斯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热爱。到这里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尔克斯不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了,他在这些书中下了这样多的心血来基于现实,这样的精神显然不是偏重于魔幻,而是现实。
回顾历史,不仅仅要让人牢记血泪斑斑的过去,更重要的在于“审视”历史,找出病根,便于疗救:改造与革新。布恩地亚家族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死光了;马孔多镇由兴而衰,结果被飓风卷走了。论其原因,固然有外界的客观的原因,那就是封建专制,独裁统治;殖民者的掠夺,帝国主义的蹂躏。但是也不能否认内部的主观上的原因,这就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马孔多人逃避现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封闭愚昧。马尔克斯把这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归结为一个词:孤独。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并不仅仅是在展现孤独,更是在挖掘并探索“孤独”作为一种刻入民族精神的特质是如何束缚着人们的行动的。这样一个“百年”处于“孤独”的国家和民族,在后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文明形势的碰撞中,以悲剧告终是一种必然规律。马尔克斯是在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沉重的使命感剖析历史和现状。他以一个对拉美文化有着强烈的热爱和崇敬的视角,去把自己发现的现实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示给人看。·
正因为拉丁美洲的现实就是魔幻的,所以拉美人在当代注定承受孤独。但如果仅仅屈从于孤独,拉美人将如同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一般活在无穷无尽的孤独中,孤独将主宰他们,时间将像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一般停滞,或许拉美文化也将像布恩迪亚家族一样永远消失在这片大陆上。所以马尔克斯在书中把老布恩迪亚的死描述成“王的下葬“以赞美他的精神,在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故事中借上校之口写出内战的痛苦和无意义;所以他让代表殖民者的费尔南达变身为一个极度怪异的人,借此来夸大表现殖民者对拉美人的侵害,同时他也让乌尔苏拉不断反抗,让阿尔卡蒂奥第二反抗,借此以激起所有拉美人反抗的精神……同时他也把这些现状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代替拉丁美洲生活在苦难中千千万万的人们发出他们渴望被理解的声音。
《百年孤独》的悲剧意蕴是深刻而富有启迪意义的,它如鲁迅先生那样是满怀同情的泪水来暴露国民的劣根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情怀的流露,目的是揭出病根,便于疗救。它又类似屈原的《离骚》,带着沉重的优患意识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而上下求索。
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说过:“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生活下去……我们作为寓言的创造者,相信这一切是可能的……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方式或死亡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正如题目所说的,孤独是永恒的主题。拉丁美洲的孤独事实上也是所有人的孤独,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片中华大地在几十年前也曾被侵害,那时我们和外在世界同样存在巨大的落差,虽然可能不如拉丁美洲那样集中,但我们确实承受过相似的孤独。再到年的现在,世界各地发展巨大的落差、剥削与压迫仍然处处可见,人们依然在不断地忍受着《百年孤独》中所揭示的这种孤独。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呼吁的,人类到现在这个阶段依然有选择建设一种“反乌托邦”社会的机会。当然,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何尝不是一种乌托邦?《百年孤独》中的精神,无论是对于拉丁美洲还是我们,都有着很大的意义。究竟是努力消除这种孤独,还是任凭孤独自然发展下去?这是永恒的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