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规划日报47未来超级智能城市如何打造 [复制链接]

1#

TEDxXian

苏运升:未来超级智能城市如何打造

By:TEDxXian

本文来自同济大学教授、创新智能建筑研究专家苏运升老师在TEDxXian的演讲,分享他对于未来城市形态与开发的思考。

城市的形态发展

城市的“加智减能”摩尔定律

我们所有的空间、物体、环境,都处在一个加智减能的一个过程中。智慧度增加,即每平方米每秒钟涌入的信息量、交流的信息量,比过去要多得多,而且这个信息量是暴增的一个趋势;同时能耗降低,每平方米、每秒钟耗能会逐渐降低。

这个规律发生在从人体到自然各个尺度的时空中,同时又都有六个“S”来描述其新的特点:可持续、安全、信息安全、智慧,服务经济和分享经济。

城市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定律,甚至包括计算机、电灯、汽车、房屋都出现了这样的摩尔定律。

这种规律背后是四种力量,可以概括为风、云、水、土,就是文化、科技、资本和*治。用P、E、S、T四个字母来代表就是:Policy*治权本,Ecnomic经济资本,Social文化社本,Tchnology科技智本。通过这四种力量关系的变化分析社会、城市、人的形态的变化。

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

他试图用一个物理相态的方式来描绘社会的一个形态:

古代的农业时代像固体的土,所有的城市像植物一样从地里面长起来,移动性很差,权力是控制身体的,是*治(Policy)主导的时代;例如古代唐时期,有城墙、*队、皇帝可以杀你的头——这是一个固体的、脆性的形态,事物的关系稳固——这一时期*治权本(Policy)占占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资本经济时代(Economy),资本带着技术、人才在各个城市之间流动,进入价值的洼地;如同近代纽约的城市、物流体系、小汽车主导的模式——是液态的城市,它的钱和能源很重要,所有的东西都反映成液态——这一时机经济资本(Economy)占主导。

到今天,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之下(Tchnology),社会创新(Social)大幅度爆发,人和人之间的信息联系大幅度增加,更注重体验、信息、展示观念的空间形态,出现了一种分享观念和智慧经济形态它更像云、更像风。

城市对能源利用方式的发展

从城市的剖面分析看到,小农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城镇的剖面:红色部分表示能耗,绿色部分表示产能。

到了工业时代,城市插了一根管子,输入包括石油、天然气的能源,但却像一个病人躺在床上,拔掉输入管道,城市就会死亡。

未来,城市加强每平方米能源生产的效率,同时加强内部信息分享,从而重新达成一个能源自给自平衡的“本地能源自平衡”的状态。

把三个剖面按时间排列,展现了地球的能源史。工业文明后,城市开始使用地下能源;而今天,地表能源时代将再次到来。

具体些,表现在从过去的粮食、柴火、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地下化石能源,再回到风能、太阳能的地表能源:它的能源的转化效率更高,更加偏向于气态。所以说这个是能源的形态、社会的形态的统一。

城市与市民的未来

图中用物理学关于水形态变化图示来表示形态发展,把压力替换成“每平方米每秒”,也就是时空单位为分母的能源涌入量;把温度换成同样时空标准里的信息输入输出量,就可以把人和人之间的这种组织力、社会力,描述成固液气三态。

市民之间的关系发展

假设两个人一大一小,经营*府、公司组织,会有不一样的出发点。成立*府需要权利控制、要暴力、国家机器,成立公司要考虑股权、合同、经济力。而今天讲的文化,无非是风情、风土、风格、风水、民风、文风,这些风就是文化。

很早以前,中国老祖宗就知道文化是风是气态的,而水生钱是液态的。从组成*府的*治(P)制约,到组成公司的资本(E)制约,到建立组织形成的文化(S)联系,P-E-S的发展,正是城市人之间在摩尔定律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发展。

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把城市描绘成四个形态更容易理解。随着横轴这个信息量的输入,城市从原来农业文明的这个固体的形态,逐渐变成液态、气态的。

以前的西安是固态的;后来整个欧美引领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发展成水的时代;今天中国再次崛起,我们可以称作云的时代,因为在互联网引领下、新能源引领下的城市是处在无数微粒化的创新带动众筹的微小资本的混合状态,而这必将导致一个全球创新的大爆发,

但未来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再次发展的动力,它绝不只是科技(Tchnology)——它的第一要素是文化(Social)。

三大宗教在欧亚大陆这里产生,也会在这里重新和谐。还有一些比较边界的道德、观念问题,比如人对自己基因的更改、互联网是否会触及到人的隐私。

这些问题会超越科技(Tchnology)成为第一问题,成为整个气态时代引领科技发展的是社群文化要素(Social)。

在05-10年他参加了很多海外的规划。这些规划基本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府引领,资本跟进,然后开发城市,做成合资的模式。

而一带一路国家的开发,将会彻底转变原来的模式,把社会创新放在第一位,然后搭建技术平台、为社会创新提供交流空间,接着是风险投资、资本跟进,最后是*府给*策鼓励创新——这是完全颠倒过来城市开发方式。

未来城市的打造方式:以危地马拉方案为例

对市民的分类:全球城市班的分工

在德国上课的“全球城市班”,同学们分成了社会组、技术组、开发商组、*府组,他们提出对城市的解决方案,通过互相博弈的方法来达成多赢的局面。

其中危地马拉案例很有意思,大家开玩笑说它集中了发展中国家所有的难题,包括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社会矛盾、青少年犯罪、贫民窟等等。

他们研究危地马拉整个城市发展史,又调查了他们的城市*府网站,找到了他们的发展走廊的城市数据,包括分区、贫民窟分布、居住密度等一些大数据。

未来这种公开的大数据会越来越多,如果把城市当成一个病人,拿到的这些体检报告会越来越多,甚至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帮助它做规划、做手术。

在课上同学们讨论能否用社会的力量为城市提供解决方案。后来通过四方共同博弈,用“打通经脉”、“痛点针灸”两条策略。

把城市发展的源点跟机场用两条公共交通线联络在一起,一条是走高速公路,一条走废弃的铁路线,在城市发展最难的贫民窟、垃圾、治安问题非常突出的地方,用公交站点为中心,米为半径,做一个“一平方公里发展区”。

而中间部分密度强度高,有更高的信息流量、资本的流量、技术的聚集度。它压强大,流动速率高,流动持续发生,变成城市发展动力。

所以,如果把不同的密度放到城市站点周边,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一个城市模型。

依照PEST-STEP理论,这个城市模型通过STEP平台建立,不同的人以不同角色参与进来,共同在其中探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案。

城市设施的建设方法:S-T-E-P平台的搭建

后来,城市空间模型被做成一个像电子游戏的界面。

在这个界面里,人们在城市道路上方直接建公交车站,再建住宅、宾馆,形成一个城市混合综合体,且只有公共交通,不设私人小汽车停车位。从而把城市道路本身当交通枢纽,带来大量人流。人们在二层平台换乘车辆。

居民共同投资,形成“以房换地”模式——用原来自己的房子的土地,换得新盖综合体的公寓,接着通过这些零星土地,把周边老城进行点状的更新。

城市会因为密度的差异造成这种流动的产生,形成一个自我康复的微循环,来促成城市的更新。

这个平台可以把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分解成无数个细小的解决方案,每一个方案都要求能够盈利。比如步行桥边上的自动扶梯设置成收费的来收回投资,从而促进众筹。

目前这个城市众筹项目得到了上海*埔区*府的支持,在上海的外滩源得以落地。他们准备用3D打印建筑的外壳,里面卖3D打印的服装。

“城市开发边界”是“神器”?

B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