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望天门山教学小记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医得好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长大以后,生活中会遇到种种顺与不顺,自己的心境如何调整,这对自己的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都不想被说教,但是遇到写得好的诗,很多道理就自然地听进去了。心意之间的互通,让时间、空间都不再是阻隔人心之间的距离。我喜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诗里的平和,我看见了陶渊明诗里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顺其自然;我的脑海里也总是会回想苏轼词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敢和豁达。

在备课的时候,我自己读《望天门山》这首诗,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如何体现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世人对于李白的诗歌风格“夸张”、“想象力丰富”“豪迈”等评价如何在这首诗里的体现。

网上的解释,教参的解释很全面,但是把别人写的内容转换成我自己的授课内容,除非那些文字是真的入我心,否则就需要费劲地背下来,那样传递给学生的内容,是连我自己都不敢不愿回看的。

所以,我作为一个大人,初读还会有诸多疑惑,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读不懂了。我将由我而生的所有“不知道”化作“我想了解”,查询各种资料,筛选比较,最后整合,作为孩子朗读、思考、想象之后理解诗意的辅助。

中国的古诗是我们中国人如此宝贵的精神和思想的一道光,我不希望我一直以来的懵懂延续到我所带的学生身上。所以即便我各方面能力欠缺,也希望让有经验的老师来听我的课,给我多提些提意见和建议。

我最欣赏著名学者刘学锴对本诗的分析,说前两句看似先写天门山,实则是写楚江的汹涌,看似是写楚江的汹涌回旋,实则是指天门山山势的奇险。后两句诗,作者舟行望天门山,动静结合,看到两山对自己热情相迎,自己也是乘着小舟,乘风破浪,向前驶来。诗中蕴含着大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我就在想:如何让孩子了解楚江的汹涌澎湃,我采取的方法是“看图片+听声音”,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找到长江水澎湃的声音,也找到了不那么浑浊的长江水奔腾的图片;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门山,我在网上搜索了质量高的视频介绍给孩子看,让书上的注释变得更加立体;如何让学生理解“相对出”的“出”?我采取的方式是引发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动态画面,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过坐在父母车上,往前驶去,前方的景物由不那么清晰,比较小,到越发的清晰出现?如何让学生理解李白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为什么不直接放到开头(我们班朱睿祺小朋友在自读品诗意的环节,就和同桌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我读到最后,猜测李白是坐在船上来望天门山的,如果李白在一开始就写自己“孤帆一片日边来”,不就让读者更加好理解这首诗吗?)我通过资料袋的补充,让孩子更加了解李白,25岁的他,第一次离开自己读书多年的地方,途径天门山,当他看到这两座山像一个天然的门户出现在他面前欢迎他的时候,他是如何回应的呢?他是这样回应的“孤帆一片日边来”:谢谢你这样欢迎我,我从蜀地来,一路坐着小船乘风破浪向你这里驶来······所以,这样了解之后,你觉得最后一句放到前面去写,合适吗?

我个人认为,这样子讲一讲,孩子才能对于诗人的心意有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千百年之前的李白当时怎么想的,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读好诗歌。这样才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表达与倾听之间的默契啊!无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比较难读懂的,因为诗歌是凝结作者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后又用比较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读来或许富于美感,但是读者是比较难体会作者心意的。我认为,只有在中高年级逐渐打好学习诗歌的底子,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和古诗更加亲近。

两首孩子近期小诗附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