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tslf/150928/4703211.html在我每隔一小时借上厕所之名离开工位,顺便在靠窗的走廊做肩颈腰伸展运动时,看到的景象让我对“打工人”这个最近很火的梗有了更深的体会。
每次都能看到和我同一楼层、不同公司的工友在抽烟:有的蹲着、有的靠墙,有的一手拿手机一手拿烟,表情有些苦闷和麻木。
全然不见梗里“会让地铁安检仪响个不停的打工人的钢铁意志”,或是“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不勇敢的打工人”这样的豪情。
我自己也差不多。
拒绝打工的人,快乐吗?
在写字楼上班让我想起上学。
上学和上班,你都可以看到一群人在早晨涌入一座建筑物、中午外出觅食、晚上离开,周而复始。
ThRushHour,L.S.Lowry,
上学时课间也会借上厕所之名出教室溜达。但和打工人迷茫的眼神比起来,学生们似乎更有神采。他们可能也会为成绩焦虑,但总有盼头,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小说、漫画、游戏、音乐,哪怕是*色网站。
原来上班不仅没有上学愉快,还令人丧失个性?
美国青春片《独领风骚》
我突然想到最近在研究的那些划时代的美国独立电影:贾木许的《天堂陌影》、索德伯格《性、谎言、录像带》、林克莱特《都市浪人》……
主角都是些拒绝打工的浪荡子:他们虽然不工作,日子却过得别有滋味。尤其是《天堂陌影》和《都市浪人》,虽然是虚构却很真实,电影里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就能找到。
因为对工作的意义感到疑惑,我越发想了解这些拒绝打工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快乐从何而来?。
对忙碌和效率的拒绝
吉姆·贾木许比理查德·林克莱特、昆汀这些90年代初崛起的独立导演出道更早。
年,“美国独立电影摇篮”圣丹斯电影节方兴未艾,他就已经凭第一部正式长片《天堂陌影》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处女作奖。
贾木许《天堂陌影》
粗颗粒、漂白的影像,音轨中不和谐弦乐与“嚎叫的杰伊·霍金斯”哭号的结合,给这部成本仅11万美元的黑白电影染上了怪异的魅力。
它讲的是住在纽约、自命时髦的匈牙利移民威利,起初很不情愿地受姨妈之托,接待从匈牙利来美国的表妹艾娃在家中暂住十天。
短暂又无聊的十天中,有个性的艾娃渐渐赢得了威利的好感,还和威利的好哥们艾迪成为了朋友。
等到十天过去,艾娃要离开纽约去克利夫兰的母亲家时,威利和艾迪已经十分不舍。
一年之后,威利和艾迪突发奇想开车去找艾娃玩耍,后来一行人决定离开寒冷的俄亥俄州,前往有阳光和沙滩的佛罗里达度假……
三人在海滩游荡
电影没有刺激的情节,三个年轻人一直在东游西荡,用一篇豆瓣影评的话来说:
“这个片里的年轻人,半大不小了,没有正事干,有了也不当成正事看。从没有成功,也没有成功的企图,没有性,没有表现出性的兴趣,没有成就,或者说连希望成就的想法都没有。”
电影的拍摄手法也和角色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相适配:影片节奏缓慢,一个场景只有一个镜头,通常长达一分钟。摄影机通常是固定的,人物没有大的动作,只是偶尔会用缺乏热情的语调说几句没有信息量的对白。
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电影竟然还有人看?刚接触贾木许时我也曾发出这样的灵*拷问。
可是后来由于某些契机,我突然理解了他电影的魅力。
贾木许电影里的角色,大多是一些喜欢装酷、竭力掩饰自己情感的人,装酷反而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阻碍。但这种阻碍最终会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慢慢消融。
贾木许《神秘列车》
例如《天堂陌影》里的威利和艾娃,每个场景里可能他们的距离只靠近了1%,观看时如果不放下赶时间的心情和对刺激的期待,就会错过这1%,觉得好像什么都没有讲。
然而这1%却在不断积累:威利一开始嫌艾娃土气,后来慢慢被她的个性打动,直到临别前给她买了一件连衣裙希望她试穿。
在影片结尾,艾娃原本对威利和艾迪失望透顶,准备坐飞机回欧洲,哥俩看到艾娃留在旅馆的字条立马追到机场,谁知镜头一转,艾娃此时因为不舍回到了旅馆……
贾木许《天堂陌影》
积累到最后,人情味出来了。
这不是夸张表演营造的煽情,而是几个一本正经、面无表情的人隐藏不住的情感外露。
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和主动参与的观影体验,当你在一部电影里感受到这种微妙的人情,你会觉得身上某种休眠的官能被唤醒了,还会觉得这部电影看得值了。
此外,贾木许的电影从人物到导演意图,都体现出一种对忙碌和效率的拒绝。
在《不法之徒》、《神秘列车》或《帕特森》里,角色都不曾像好莱坞主人公那样肩负某种使命,朝着目的赶路。
他们是慢慢悠悠的过客。
《天堂陌影》里,威利曾在车上向一个行色匆匆的工人问路,被后者以要等车上班为由拒绝。艾迪问威利:“这个可怜人,你能想象在工厂打工是什么样的吗?”,后者回答“不,我不能。”
其实观众乃至角色自己,都知道这种闲散的生活有些单调无聊。但贾木许是为数不多敢直面这个问题的艺术家。
不幸啊,我们的生活不像小说和电影里那样充满惊心动魄的事件。
我们羞于承认无聊在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消灭无聊我们愿意做任何事,忙碌起来才能不去瞎想。
如果人生能不知疲倦地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一直保持勇猛精进,固然是好事。
但还有许多人,他们本来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征服欲望,只想过得舒适、自得其乐,社会却硬要赋予这群人“失败者”的称呼。
来自K星人
吨吨的分享《生活大爆炸》
威利和艾迪就是这样,他们靠*博有一茬没一茬地弄钱,生活大多数时候乏善可陈。但在估量了工作带来的损害和收益后,他们选择依然故我。
宁可无聊也不要不知所谓的忙碌,这样至少暂时保全了个性和感受的能力。
导演千千万,唯独贾木许试图许诺“无所事事”以正当性:不赶路也是可以的,无聊并没有那么可怕。
贾木许《帕特森》
当你不再执着于“电影讲了什么”,就会发现“什么也没讲”也可以很有趣。不把实现目标当作唯一的快慰、其余的一切都当作失败,也许就能发现意外之美。
不工作,就是失败者?
理查德·林克莱特(代表作“爱在三部曲”)的处女作(《都市浪人》)干脆以“Slackr”命名,这个词在字典里的释义就是“逃避工作和努力的人”。
《卡罗尔》引人共鸣的台词
导演以颇具创造性的手法表现了一群社会边缘人的生活。
影片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主角,摄影机的视角像击鼓传花般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人们在街上发表或听说各种高论,并且往往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
其中有中年阴谋论爱好者,声称中情局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里弄到一种药,用来消除人的长期记忆只保留短期记忆,好让他们去做外太空殖民的苦力;
有回忆自己在西班牙内战时期英勇事迹的无*府主义老年知识分子;
而电影海报上的那位靓女,声称昨天有人在高速公路上一边傻笑,一边挥舞着枪轰掉自己的脑袋,并向路人兜售她向妇科医生朋友搞到的麦当娜的宫颈切片……
三十个多个古怪反常的角色轮流登场,除了工作,他们什么都做,什么都谈。
在自己的街区拍摄第一部电影,似乎是独立电影人的一项传统。
《天堂陌影》取景于贾木许出生的克利夫兰和求学的纽约,《都市浪人》拍摄于林克莱特的根据地——德州首府奥斯汀。当时的奥斯汀聚集了大量音乐人、嬉皮士、艺术家,正是孕育怪诞想法的乐土。
《都市浪人》这部成本仅为美元的独立电影,在当年意外成为名震一时的文化事件。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率先为美国的X一代发声。
“X一代”被用来指代美国那些出生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一代人,他们对前途无法预定,又不愿从事父辈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这些人不像贾木许的角色那样无所事事,但由于兴趣不被主流社会认可、无法生产价值,同样被剥夺了存在的合理性,被划为“失败者”。
理查德·林克莱特《都市浪人》
《都市浪人》里的角色虽然有自己的兴趣,却和那种专注而享受的状态有着很大差别,电影弥漫着一种厌倦的气息。
有人评价这群人“时髦、年轻、有教养——精疲力竭以致无法工作”。林克莱特在采访中也曾谈道:
“尽管他们看起来在四处走动,给人一种行动感,但他们谈论的话题让你觉得他们实际上哪儿也没去。”
当工作拿走的,比带来的更多
虽然避开了工作的重压,但《天堂陌影》里的异客在漫无目的地漂泊,《都市浪人》里的浪人在焦虑地原地打转,两种状态都不像长久之计。
其实,如果工作内容是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工作带来的好处大于弊端,谁又会无条件厌恶工作呢?
然而现实是,我们不想重复父辈的生活却一时找不到其他出路,工作更多时候是为了解决温饱和物质上的“存在”。
时间往回拨30年,年,意大利诗人导演保罗·皮埃尔·帕索里尼的处女作《乞丐》是一部更具艺术价值的打工人电影。
游手好闲的皮条客阿伽东因为遇上了心爱的女人斯蒂娜,决定改邪归正,靠工作养活家庭,结果懒散惯了的身体在第一天工作后就累散了架。
面对累瘫在床的阿伽东,斯蒂娜主动提出如果你不想工作,我可以继续站街赚钱,这时阿伽东发出了愤怒的最强音:
第二天,他就在行窃后躲避警察追捕时被汽车撞死了。
文章写到这里,我已经在厕所和工位之间往返了无数次,疑惑却没有丝毫减少。当工作拿走的比带来的更多,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
就我个人来说,并不觉得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
如果不打工也可以舒适地生活,不必在乎偏见和指责,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如果情非得已必须打工,我希望不仅是为了温饱,而是因为能在工作里看到某些可能性。
去辨别工作中让人痛苦的那些部分,看看哪些是由于工作本身的机械性造成,哪些是由自身的不专注引起。
尽量做喜欢的工作,或是让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买单。
我们是为了生命的喜悦而活,不是生来为了工作。想做到这些大概需要坚硬的品格。
那么,你的工作给你带来了什么?成就感还是烦恼?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完-
牯岭街小华
主编
MiaLynn
编辑
良民程女士
推荐阅读
电影:写给城市的情书
找亲友出演的诺兰,打工5年的昆汀……
如果你也热爱电影请将看电影了没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推送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