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我们的系统识字课——遵循汉字学的识字及阅读课例选》书,本文有修改。
统编教材第五册
自主建构提效率识字阅读相益彰
——《望天门山》教例及评析
执教:林清/指导:金文伟/评析:丁和如
1.学习阅读的方法,能对照注释,运用汉字科学、训诂方法来理解字词句篇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会写“楚、断、孤、帆”4个生字。
3.反复诵读,感受优秀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4.会背诵、默写本诗。
一.“题目”入手解题导入
师:(板书:望天门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
生:望天门山。
师:读诗文要先读题目,(板书:题目)“题”字的意符是“页”,指人从脖子到头顶的部分。“题”是人的哪个部位呢?
生众:鼻子。耳朵。眼睛……
师:“题”,本义指人的额头。额头和眼睛(目),是人的主要识别部分,我们见到戴口罩的熟人,能立马从他的额头和眼睛上认出他。如果这个人把额头也遮住了只露出眼睛,我们就难认出了,所以,题(额头)目是人的重要标志,古人也因此把诗歌文章最上面的那行字比喻为题目,表示读者看了题目就会大概知道作品主要写的是什么了。诗文的题目有此重要的作用,我们读诗文就要养成先认真读题目的习惯。现在我们看看课题《望天门山》,从中大概知道了一些什么呢?
生:作者李白是在看天门山时写下的这首诗。
生:李白在远远地看天门山。
师:你抓住了题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远看。
师:你们能不能从“天门山”这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的形状?
生:像门的山。
生:有两座山,很高。
师:大家注意到诗文的注释了吗?(出示注释)请大家念:
生: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师:利用注释理解字词句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读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个方法。二年级时,我们学过李白以“望”字开头的一首诗,是——
生:《望庐山瀑布》。
师:这是25岁的李白离开家乡四川,远游到庐山时写的,“望”字表明他写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是他——
生:远远看到的。
师:不久,这位年轻的大诗人又经过天门山,写了这首——
生:《望天门山》。
师:又是一个“望”字,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所有景物也是他——
生:远远看到的。
师:现在请读课题——
生:望天门山。
师:再读一遍,读出“望”的感觉。(生将“望”字拉长,读出了远观的感觉。)
二.读诗析疑“识”“读”相融
(一)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师:诗人望了天门山的哪些景色呢?(出示诗歌,生字注音标红)请同学们自己读两、三遍诗歌,结合老师给出的注音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看看注释帮助理解,不懂的地方用笔作个记号。(生自读诗歌,作记号)
师:老师先看看谁能读正确这首诗的字音。(一生读,师正音“至”读翘舌音)
师:诗歌呀,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谁再来试试?(一生颇有节奏地读,但还不够味)
师:她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这样吧,老师和你们合作读,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师生合作读,在教师的带领下及手势帮助下,生被感染,读得富有节奏。)
师:反过来,你们先来,天门中断,齐——(师生读得抑扬顿挫)
师:再读,望天门山——(生再读全诗,读得有滋有味)
(二)质疑析疑,读”“解”相融
师:诗歌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仍有哪些不懂的吗?古人说得好: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谁来?(众生举手)你有什么疑问?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什么意思?
师:“两岸青山”是什么意思?
生:(笑)就是两岸的青山。
师:看来不是一整句都不懂,我们一个词一个词地看,“相对”呢?
生:就是两岸的青山都是面对着。
师:(板画两两相对的青山)这是李白乘舟顺江穿过天门山时看到的两岸景色。青山呀,左边一座西梁山,右边一座东梁山,相对着,就叫——
生:两岸青山相对。(部分学生顺口读出了“出”)
师:青山怎么会相对“出”来呢?看来诗人有误,青山是不会动的,应该把“两岸青山相对出”换成“两岸青山相对立”。
生:啊?
生:如果是相对立的话,就感觉这两岸的青山没有一点生命力了。
师:所以,这个“出”字用得多好啊,青山都变活了。假如我就是李白(生乐),站在船上,(指着两组)这是两岸的青山,李白的船行进在两岸之间宽阔的江面,从不断前行移动着的角度远看两岸的青山,感到青山会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也在动。
生:它们也在不断变化,山后的山不断地出现。
师:这就是——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孤帆”是本课的生字,谁能解析这两个字的形音义?
生:我看过《孤儿》的电影,孤是形声字,左旁是子,代表小朋友,瓜是声旁。
师:分析得真好!“孤”本来指父母双亡的孩子,就是孤儿,引申为孤单。“帆”呢?
生:“帆”也是形声字,巾是形旁,表示帆是布做的,凡是声旁。
师:分析得好!你们分析汉字的能力很强啊!那我们今天学习更深的汉字分析方法。知道吗,孤字的声旁“瓜”在古音读ɡū,现在不少以“瓜”为声旁的字依然读ɡū。(出示:呱呱落地)(生略有迟疑,多数读正确,少数读ɡuā。)“呱”这里指小儿的哭声。
师:(出示:千盅百觚。生都正确读为ɡū)“觚”指盛酒的器皿。还有不少字的“瓜”保留着韵母“u”的音,你认得吗?(出示:狐狸弧线。生根据声旁正确识读)
师:“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只船,不是李白的船,从日边来。
师:你为什么认为不是李白的船?
生:诗题有“望”字,说明整首诗的景色都是李白“望”的,“孤帆”也应该是“望”的景,自然是别人的船而不是李白的船。
生:再有,诗写的“孤帆”是从“日边”来的。
师:你们真会读书!诗题的“望”字,是我们读出这首诗层次结构图的密码,使我们理解到整首诗的四句景色都是李白“望”中所写。我们再细细揣摩,“日边”是哪儿?
生:东边。
生:一只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来了。
师:说明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是——
生:早晨。
师:对!诗不写时间,而将时间包含在描写的情景中,这就是含蓄,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也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叫作“诗家语”。请读——
生:诗家语。
师: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1:“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生2:到了那边又回来了。(生笑)
师:(出示:)这是甲骨文的“回”字,像水流回旋的形状(出示图片:)。本义是回旋,旋转。由回旋引申出回到原地、改变方向等意思。但此处并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掉转方向。王安石观天门山时写下(出示:崔巍天门山,江水绕其下。崔巍:山势高险)长江水穿过天门山后,绕山折向北而去。(师根据插图作手势)可不是“碧水东流至此”就“回”去了。(生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楚江开”是什么意思?
生2:我只知道“楚江”是长江。
师:“楚”也是本课的生字。据说,古代楚国这一带荆棘丛生,(出示荆棘图片)这就是荆棘。楚人的先祖来到这里,踏着荆棘,开辟山林,建立了国家,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楚)。楚字从林,代表荆棘,“疋”读shū,是声旁,是“足”字的变形,“口”变为横钩。(指导学生书空“楚”字)这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林”就要写得扁一些,最后一笔捺改为点,是要避重捺。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水域,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流经古代吴国地域,称为吴江。
师:“楚江开”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结合句子来理解,(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一读,想想诗句讲什么断了?
生:天门山。
师:是谁把天门山断开的?
生:楚江水。
师:(出示:山断水开)“断”也是本课的生字。(出示)这是小篆“断”字,会意字,左旁是(刀)割断两束(丝)的形状,右旁
是“斤”,就是斧头,表示有力地砍断。简化为“断”时,左边四截束丝用“米”的两点两撇代替。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位神仙,就像盘古一样举起大斧对着天门山中间奋力一劈,天门山会怎样呢?
生:天门山就被劈开成两部分了。
师:那么,李白认为是哪位神仙“断开”了天门山?
生:是楚江。
生: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有一天楚江冲过来了,山中间地势低的地方就被冲开了。
师:山断水开,如此气势,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重读)
师:他强调了“中断”。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她的节奏、轻重。
生:(“楚江开”重读,并拉长)
师:“开”字要读出气势,“开”不仅是本诗的韵脚,要读得响亮,更在于“开”字给我们展出了一个訇然山崩,瞬间水湧的新山河。(范读加手势,生情不自禁地跟读“楚江开”,读得颇有气势)大家一起来试试。(全班读,很有气势)
师:“天门中断楚江开”是李白望到的吗?
生:他望到的是“天门中断”,由此想象到“楚江开”的情景。
师:你觉得李白的想象如何?
生:很好,丰富,大胆。
师:(板书:想象)疑难解决了,大家基本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应该更能读出这首诗歌的感觉,来——(生齐读全诗,效果明显提高。)
三、“望”字引路想象美读
师:全诗四句的景物,都是李白“望”出来的啊。可是,李白是在什么地方“望”的?
生:船上。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写“两岸青山相对出”,就说明他是在船上“望”见天门山的各个景物。
师:他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这些是诗人一下子望到的吗?
生:不是,是在船上顺江而下不断望到的。
师:(指板画讲解)读这四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先是乘船往天门山漂来,远“望”天门山是——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接着船来到天门山,作者远望水去的方向——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诗人乘船在天门山之间顺流而下,望到——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最后诗人出了天门山,望见远方——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每句诗的画面。(生轻声读并想象)
师:你们都“望”见了什么画面?
生:我望见了天门山中间江水东流的画面。
生:我望见了像大门一样的天门山,清澈的长江水从中间流过,转向北去。
生:我看见了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
生:我看见了一片帆船从日边慢慢地驶来。
师:李白顺流而下,看到的“日”也就是刚刚升起的太阳,叫——朝阳,你们见过朝阳吗?是什么样儿的?
生:我看到过从山上刚升起的朝阳,半圆形的,发出红光。
生:我看到过刚钻出头的太阳,发出金光,旁边的云变成了红的、粉的,很漂亮。
师:朝霞满天,火红的朝阳把金光洒向天门山,洒向碧水、白帆,这画面又是怎样的呢?
生:像个世外桃源。
生:江水变得绚丽多彩,白帆映成了红帆。
师:你瞧,(出示图画)一片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向天门山悠悠驶来,读——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这是多么开阔多有意蕴的景啊!读着诗,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生:很愉快。
生:很轻松。
生:感觉在这里旅游很美。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旅游,此时的李白,25岁,年轻潇洒,饱读诗书,志向远大,第一次离开四川老家去远游,望见天门山如此的美景,心情自然就像大家所说的轻松、愉快和自信,他也仿佛胸怀利斧,必能劈出前程的坦途。于是,他就把心中的豪情与眼前的四景相融,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读——(生读全诗)
师:这么美的诗,我们要记在心中。(出示四个画面)我们先看着画面回忆诗句,试着背诵。(生试背)
师:现在老师再给诗配上音乐,你们试着背,不会背的可以瞄一瞄。(配乐背诵)
四、指导书写,延伸结题
师:同学们,读完了全诗,大家对这几个生字的形义关系也更加清楚了吧?现在写这些字,看能不能写好,写出每个字的神韵。(出示:断孤帆)
师: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大家仔细观察,左右布局上有什么不同?
生:“断”左宽右窄,“孤、帆”左窄右宽。
师:如果只注意到这些,还不能写得美观。再仔细瞧瞧,这三个字左右两个部分是否等高呢?再看看“孤”左旁“子”的哪个笔形有变化?
生:“子”的横变成了提。
师:为什么变成提呢?(生不知)
师:左偏旁的最后一笔向右上方提起是为了顺势写右旁的第一笔,这样就会写得快而美观。很多字都是这样构形的,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检验,并作为识字写字的一种规律来识记字形。
(生书写三个生字,师指导)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望天门山》,它只是李白所写多首诗中的一首,更是5万余首唐诗中的一首,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读李白,读唐诗,徜徉于我国古诗这个瑰丽的文化宝库。下课。
【总评:《望天门山》是传统老教材,已有多种教法。林清老师却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首先,加强字义理解。理解文本每个字义是有效阅读的基础,曾国藩认为:阅读以训诂为本。本课阅读以解析诗中字的形音义起步,重点落在字“义”。如解析“题、断、楚、孤”等字,将解析生字与解析本诗用字妙处相结合,使识字与阅读相融,促进了学生对诗句和全诗的理解。特别是解读本诗以“望”为纲,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法内容和结构,体会到诗题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教学符合汉字汉语的科学关系。
其次,加强朗读。朗读古诗是积累美词佳句,感受文字美音乐美,深入理解作品的重要方法。本课指导朗读,前后有三个层次: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理解诗作,为深入解读打好基础。二读,将理解字词义与理解诗句相结合,反复诵读诗句和全诗,达到读悟结合。三读,纵览全诗,在丰富的想象中,体会楚江冲破天门之壮、碧水清澈如玉之美、青山相迎相出之亲、朝阳孤帆相映之丽,由此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个性体验。三次诵读,层层推进,识字、朗读、理解由此完美相融为一体。
再次,以解决重点问题为抓手。教学根据学情,解决重难点问题。如对生字的解析学习,诗句的朗读理解,阅读的方法指导,都是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重点,进行师生互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较之面面俱到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学得主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能够解决的不教,这就突出了方法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具体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林清: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金文伟: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丁和如: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