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文明和殖民地时期历史对中美洲历史进程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什么好的医院是治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古代文明和殖民地时期历史对中美洲历史进程的影响,独立前的历史占到一半的篇幅。在第二章,作者提到现在“超过20%的中美洲人民仍然在祖先土著美洲人的文化框架和口口相传的传统之中生活”,“地峡上的每一个国家不是受土著文化的影响,就是由于土著文化的缺失而受到影响”,

前哥伦布时期的文化遗产给中美洲历史带来了持续的影响。在第三章,作者认为征服时期西班牙人的自相残杀留下了分裂的后果,困扰了中美洲的整个历史。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叙述殖民地历史时,作者非常重视西班牙殖民给拉丁美洲打上的“烙印”,更提到了殖民地时期“产生了一个种族构成越来越混杂的平民阶层。一个社会底层就此形成,而且它会延续下去”

第三是立场客观,观点独到。作者对西班牙征服和殖民的描述与评价非常客观。作者通过巴尔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与贝拉帕斯的故事反映了西班牙征服的野蛮与残忍。作者还重视殖民的残酷性和掠夺性。提及西班牙在中美洲开展的奴隶贸易时,作者直言不讳,“20名印第安人中只有4人能活着到达目的地;而那些到了巴拿马或秘鲁的奴隶也都活活累死”。

在介绍殖民地经济时,作者指出靛蓝成为殖民地经济支柱,因为在机械设备上几乎不需要有任何投资。同样值得钦佩的是作者对于美国干涉中美洲所保持的立场。美国干涉是中美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福斯特作为一个美国学者,依然对美国干涉中美洲的历史做出了公正评价。国家利益是美国干涉中美洲的出发点。巴拿马运河建成后美国对中美洲的干涉加剧了,因为“美国认为中美洲成了其经济利益和安全的致命关键,因此需要对该地区加以监督”。

罗斯福推论”进一步提出“为了维持和平和保障美国的商业利润,有必要干预中美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二战后的军事干预也只是披着反共的外衣维护美国利益。作者点明了美国干涉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指出了美国干涉的消极影响。美国的军事干预加剧了20世纪上半叶中美洲政治的不稳定,洪都拉斯曾在3年之中发生了17次政变和革命。针对中美洲20世纪80年代的革命威胁,里根的武力解决政策“不仅在尼加拉瓜制造了战争、让萨尔瓦多的战争持续,也把不稳定因素传播到了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同时,作者也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西班牙征服的问题上,作者并不认为欧洲先进的武器使西班牙人打败了美洲人,疾病和印第安盟军才是征服难以成功的真正原因。作者认为西班牙征服真正终结的时间是很难确定的,但16世纪50年代可以作为一个转折点,因为王室可以在制度上实施控制了。对于危地马拉王国没有爆发大规模独立战争的事实,作者认为原因在于“王国分成了很多省份,而且省与省之间、城市之间互不往来”,以及检审庭长的严酷手段。中美洲各国的领土争端自独立后一直存在,作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领地范围上的争端,而是对地峡的地形地貌的无知”。

在分析中美洲地区统一和分裂的问题时,作者认为危地马拉王国虽然将“地峡大部分统一成了单个政治实体,但被分割成了省……加剧了竞争和分裂”。中美洲联邦的瓦解也是因为“危地马拉王国时期造成了各省之间的分歧和政治上的不均衡”,“中美洲人民自己做出了太多瓦解联邦的行为”,崎岖的大山和地方主义观念最终导致中美洲联邦分崩离析。第四是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本书没有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广泛吸收考古学、种族史、文化史、环境史等的研究成果。在介绍前哥伦布时期的中美洲文明时,作者吸收了许多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如塞伦遗址和蒙地维德遗址;对美洲人起源问题的描述,也涵盖了许多考古学的证据。作者非常重视中美洲的环境问题。火山和地震一直对中美洲的发展产生影响;20世纪末中美洲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文化史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古代文明的文化遗产没有因西班牙征服而终结,许多土著民族依然保持着祖先的传统,还掀起了泛玛雅运动;天主教和土著习俗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部美洲天主教”;拉法埃尔·兰迪瓦尔、鲁文·达里奥、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和罗克·达尔通等诗人和作家的作品显示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作者还设定了几个特殊的主题贯穿全书,比如“中美洲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分立所为何因”,“火山喷发、地震、香蕉种植、生态旅游因素等对土地所带来的环境压力”,“自西班牙征服以来各个土著群体及其文化的命运何去何从”,等等。其中对自征服之后的玛雅人历史叙述最为丰富、全面。

从殖民地时期的基切商人和莫斯基蒂亚王国,到20世纪内战时玛雅人的遭遇和内战结束后的泛玛雅运动,均有涉猎。莫莫斯特南戈的基切族玛雅人的历史尤其系统。此外,作者也对某些历史个人给予细察,以此来丰富主要历史事件。比如介绍弗兰西斯科·马罗金主教和马丁·卡洛斯·德·门科斯庭长的人生经历,反映殖民时期中美洲的社会状况;又以普鲁登西娅·阿亚拉的经历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美洲人民争取权力的斗争。作为克里奥尔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何塞·德尔·巴列和典型考迪罗拉法埃尔·卡雷拉的生平介绍也反映出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五是资料丰富,图文并茂。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和资料,插在章节正文的最前面。

这些引用资料来源丰富,主要是历史亲历者的描述和语录,也包括诗歌、演说、报纸、专著、法案和条约等。《波波尔·乌》《卡克奇克尔人史》《丘马耶尔的奇拉·巴拉之书》等了解古代玛雅世界的珍贵史料也在书中频繁出现。这些文学性的描述有利于读者理解历史事实,引起读者情感共鸣,也让本书多了些感情色彩,不那么单调乏味。另外,作者在书中引用60余幅插图,包括人物肖像、绘画、历史照片、文物图片、地图等,充分展示中美洲不同时期的景象和历史的复杂性,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中美洲地区独特的文化、种族差异、地理特征和建筑风格。附录中的中美洲七国的概况和大事年表,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中美洲历史的基本情况。除了参考文献,作者还在附录中按照章节附上了可供参考的著作,方便读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认为本书涵盖面甚广,难免有不足之处。

第一,偏重于中美洲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主要特征,对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叙述存在阶段性空白。本书每个章节的叙述都有一个主线,这个主线是一定时期内中美洲历史的最显著特征。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当作者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内容时,难免会忽视一些内容。比如在第十章,作者论述的中心是美国政策和独裁统治,读者能够对美国干涉和中美洲的政治动荡有基本的认知。但是,对于~年中美洲政治经济情况的叙述并不充分。而且,这一时期重要的国际事件,如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中美洲的影响,以及劳工运动的兴起等问题,作者仅是一笔带过。也因为每章的主线并不一致,或是政治方面的,或是经济方面的,或是社会方面的,所以读者对中美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脉络难有系统的认识。20世纪中美洲的历史在作者笔下充斥着独裁、美国干涉、动荡和战争,读者却对中美洲内政难以一窥全貌。

第二,基于区域视角的撰写方法影响了国别史的叙述。该书旨在描述中美洲整个地区的历史,并不是叙述每个国家的完整历史。因此,读者无法从本书中看到七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进程。而且,在作者笔下,独立后的各国历史事实交叉出现,没有规律可言,前后内容并不连贯。因此,读者对各国历史没有清晰的认识是在所难免的。作者的确呈现了中美洲各国的差异性。然而在无法掌握各国历史脉络的情况下,这些差异是琐碎的,它们没能成为各国历史的一部分,只能证明各国之间是不一样的。

第三,作者对某些概念和名词缺乏必要的说明。比如对自由主义、实证主义、民众主义等概念都是直接使用,完全没有介绍。殖民地时期的船队制度、税收制度、印第安市镇等都只是在行文中略有提及。还有香蕉共和国、足球战争、坎昆宣言等很多内容都没有介绍清楚,不便于读者理解。不过,译者在注释中补充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先遣官、委托监护制、孔特拉斯和中美洲一体化体系等。最后,本书在翻译上存在一些错误。首先,本书对governor一词的翻译存在很大的问题。原书中的governor涵盖很广,主要表示各级行政长官,有时也表达领袖、统治者的意思。

中文版中殖民地时期的governor基本上全部译为了省督。但是,按照西属美洲的行政管理体系,省督应指检审庭下辖各省的最高长官,所以很多governor不应该译为省督。比如科尔特斯应是总督;阿尔瓦拉多应是都督;马罗金应是省督;哥斯达黎加governor不是总督,应是省督;牙买加是英国殖民地,governor应译为总督;Viceroyalty也被译为省督管辖区,但应为总督辖区,包括秘鲁总督辖区和新西班牙总督辖区。其次,一些西班牙语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也存在错误。比如AntoniodeLarrazábal被译为安东尼奥·德·拉尔拉萨巴尔,应译为安东尼奥·德·拉腊萨瓦尔;JoséBustamanteyGuerra被译为何塞·布斯塔曼特·伊·古埃尔拉,应译为何塞·布斯塔曼特·伊·格拉;RamónCasausTorresyPlazas被译为拉蒙·卡绍斯·托尔雷斯·伊·普拉萨斯,应译为拉蒙·卡绍斯·托雷斯·伊·普拉萨斯;DionisioHerrara应是DionisioHerrera,被译为迪奥尼西奥·埃尔拉拉,应译为迪奥尼西奥·埃雷拉;FranciscoFerrara被译为弗朗西斯科·费尔拉拉,应译为弗朗西斯科·费拉拉;Monreal被译为蒙里亚尔,应译为蒙雷亚尔;SalvadorSalazarArrúe被译为萨尔瓦多·萨拉萨尔·阿尔鲁埃,应译为萨尔瓦多·萨拉萨尔·阿鲁埃;Roatan被译为罗亚坦,应译为罗阿坦;等等。此外,还有少许译文存在错误和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Longcount应为长纪年,在第39页被译为长计年;Tlaxcalan应为特拉斯卡拉人,在第74页被译为塔拉斯卡拉人;AnnalsoftheCakchiquels应译为《卡克奇克尔人史》,在第59页、第62页、第94页、第页被译为《卡克奇克人史》;VolcanoCosiguina应为科西圭纳火山,在第页被译为科西吉纳火山。Landbridge被译为地桥,但通常应为陆桥;天主教圣职人员应译为神父,不是牧师;criollos应译为克里奥尔人,却被译为克里奥略人(第页);laMatanza被直译为拉马坦萨,应译为“大屠杀”等等。总的来说,《中美洲史》一书内容充实,时代感强,是一本很好的中美洲史入门读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曾翻译出版了中美洲国家的几本国别史,如《危地马拉历史概况》《尼加拉瓜史》《巴拿马“革命”史》等,但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中美洲次地区性通史。一书在手,便能对中美洲地区的历史产生大致的印象。本书的出版是对国内中美洲史及拉丁美洲史著作的重要补充,对学界和那些对中美洲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