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些人觉得,外国地名好听,洋气,诗情画意,
但,那并不是因为,外国地名本身如此。
而是因为,中国的翻译者“心地善良”,总是愿意用好听洋气诗情画意的美好的中文词,去翻译欧美西方的地名(对亚非拉就未必了)。
比如Seattle翻译成「西雅图」,这一个「雅」字,瞬间就文艺气息了。
但你光看Seattle这英文,有啥好听洋气的?
如果Seattle中文翻译成「死丫头」,是不是不洋气了?
2.比如美国为什么要用「美」字,英国为什么要用「英」字,德国为什么要用「德」字?
这都是中国当初翻译这些国名地名的人,太“善良”,总是用好听好看的词去翻译,尤其是对欧美。
你America为什么不是阿「霉」痢痂,你England为什么不是「蝇鸽烂」,Germany为什么不是「脚」么泥?
Germany为什么会音译出“脚”来?不应该是
折磨你
吗?而且德国这个音译应该是来自于Deutschland吧……
我不懂德语。我猜应该是德语发音接近“德”吧。
但无论怎么样,中文dé的也有很多字,大可不必用“德”。
以后叫霉国,蝇国,脚国,挺好的不是吗。
可惜,中国翻译人们“太善意”,总是要美化洋老爷们。
3.为什么不这么翻译欧美地名?
NewYork新乡,Phoenix宝鸡,PearlHarbour蚌埠,Greenland青岛,Rocktown石家庄,Hollywood吉林,5thAvenue五道口。
福特在美国,就属于张三李四这样的俗名。
福特汽车,不就是张三汽车吗,
史密斯夫妇,不就是铁匠一家吗,
纽约,不就是新乡吗。
西雅图,原本是一个皈依了天主教的印第安酋长的名字。
以前中文译名是舍路,现在本地人都省事儿叫虾图(与无关),如果按照一贯翻译印第安人名的用字,应该是希阿图。
西雅图西边儿,有个叫阿伯丁的小城,是涅槃乐队主唱柯特·科本的老家,它的另一个译名就很带劲儿:鸭巴甸。
4.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太美化外国名词了,
所谓信达雅,结果我们自己精神上,就跪的太多。
追溯起来,还是最初翻译的人崇洋媚外。
加了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心地善良”里,也许也夹杂着崇洋媚外。
这本身就是翻译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什么时候看见中国拿好词翻译非洲国家了?
清朝国门打开时的爱富嫌贫心理,看看给其他穷国的名字: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尼加拉瓜……
5.文艺界多殖人,文人里多殖人,学外语学翻译的人里面多殖人。
这些人啊,刻意把很好的中文词都给了欧美西方列强。
这些人,在中国的课本里写的都是一堆西方名人的故事,吹捧美国的建国元勋。
潜移默化地,其实就是在中国人植入脑子一种崇洋媚外的观念:
西方欧美的就是高级高贵高档的,中国的就是不行的不如人家的。
中国的富有阶层,总是宁可花N倍的价格去买欧美的所谓奢侈品,
还要时不时地被欧美西方品牌羞辱嘲笑丑化,说你是煞笔,也不觉得被侮辱。
而总是看轻或是不愿消费给本国的品牌。还言之灼灼地自以为是品牌选择。
中国的摄影师,为了刻意讨好巴结欧美奢侈品牌,居然自甘自愿拍摄丑化中国人自己的照片。
例如那位陈漫。
陈漫道歉,中国人精神“脱殖”的十年
中国缺乏世界级媒体平台和时尚品牌:陈漫、迪奥、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复兴:强悍自信、唾弃殖人、不膜拜洋品牌
“中国美女摄影师”陈漫:原来是位殖人
殖人思想,在文艺圈和翻译界,深入骨髓啊。
只能靠中国工业科技品牌文艺的全面崛起,才能破除这种西方殖人思想的余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