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强信心稳经济非凡之年的非凡答卷 [复制链接]

1#

非凡之年的非凡“答卷”

——平凉市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育娴/文姚志强/图

泾河水潺潺,诉说铿锵发展足迹;崆峒山耸立,见证日新月异征程。

刚刚过去的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平凉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注定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奋进征程中,铺陈下一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时代画卷。

蓝天白云掩映下的中心城区(资料照片)。

这一年,平凉经济社会发展交上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喜人答卷——

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3%;

平凉机场完成预可研评审,平庆铁路步入开工倒计时,灵华高速、庄浪应急供水等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电力工程加快推进;

新增城镇就业2.67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47万人;实施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户,化解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4.85万套;

……

回望过去的个日夜,平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紧扣“9”发展思路和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目标,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质效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夯实底盘厚植动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岁末年初,尽管冬意正浓,但平凉城的“烟火气”正伴随着清晰而强劲的经济“脉动”,越来越浓。

越是逆水行舟,越能展现韧劲和活力。

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宏观经济承压加大、新冠疫情延宕反复……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应变克难、靠前发力、主动作为,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提速进位、动能集聚、质效兼具、底盘加固的态势,连续三个季度获得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经济运行态势好于预期,源于我市采用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全力对冲风险挑战。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强力推动,克服一切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平凉人民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迈出的每一步都踏实有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心是抓好经济工作,关键在于科学判断形势、发挥优势、引领态势。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平凉上下以政治站位保经济大盘、保社会安宁、保落实高效,深刻把握发展大势,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各项工作放到全国全省大局中考量和谋划,着力扬优势、补短板、稳底盘、激活力、增动能。

加快陇东综合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文旅康养基地建设,强化产业、项目、科技、人才支撑,及时研究出台稳经济大盘、优化营商环境、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揽子政策举措,进一步助企纾困,加快产能释放,激发市场活力。

崆峒山景区内游人如织。(资料照片)

建立项目工作“4+2”管理机制,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项目项40.5亿元,实施投资清单项目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制定责任、任务、政策清单,健全统计监测、目标责任、考核评价机制,每季度研判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调度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推动中央、省委部署要求落地落实,稳增长、稳预期、稳信心取得明显成效。

采取有力措施化解政府债务、推进高风险机构化险,集中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行动,起底见效整改各类考核巡查和督查反馈问题,以安全之基托底巩固了稳进势头。

“厚度”加深“长度”延伸,重点产业链建设见势起效

冬季的寒风凛冽,平凉各地最低气温已至零下,但部分产业项目的“迎寒跑姿”却更加矫健,延续了过去一年火热的建设势头。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临近春节,在静宁县德美地缘冷链物流园,产业工人依然忙碌地进行分选包装,销售员正拿着色泽红润、硕大饱满的苹果现场直播带货。

静宁县德美地缘冷链物流园包装生产线。

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平凉红牛列入国家重要特色物种联合育种攻关计划,昊康牧业万头牛场、优然牧业高产奶牛牧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加快实施,国维淀粉一期全面投产,平凉红牛交易中心投入运营……

全力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平凉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全年牛出栏39万头、苹果产量万吨、蔬菜产量78万吨,预计一产增加值增长6.5%,农业“压舱石”作用有效凸显。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平凉全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紧盯煤炭、火电、建材等重点行业,强化运行监测调度,狠抓要素保障服务,指导帮助骨干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充分释放产能,原煤产量、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工业“稳定器”效应全面显现。

出让矿业权6宗,邵寨煤矿达产达标并通过产能调增初核,五举煤矿建设规模调增获批,以灵台电厂、聚丙烯高值化产业园为代表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一批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生态环保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工业产业强链延链步伐加快。

年6月11日,“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首发列车到达平凉火车站。

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实施崆峒山景区质量提升、大云寺·王母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71个,打造崆峒海寨沟、庄浪石桥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开通“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专列,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亿元。

坚持以全链式思维抓项目、强产业、增动能,年,平凉强力推进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三位一体”抓实链长制,建立“财政+”支持平台,每季度召开产业链建设推进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开工活动和实地观摩,实施产业链项目项,预计九大重点产业链实现增加值亿元,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个百分点。

基础条件稳步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

年6月27日,承载着静宁县40多万群众的期盼与渴望,引洮供水静宁县城区水源正式供水,甘甜的洮河水翻山越岭奔涌而来,流进了静宁城区百姓家中。

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县城工程(无人机照片)。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平凉深入实施基础设施突破工程,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协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注重依托重大项目带动发展,推行重大项目包抓责任制,灵华高速一期、彭大高速三期、国道线改造进展顺利,新集水库、刘李河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加速推进。

城市品质,是一座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的综合体现。

中心城区活力公园建成开放,市体育运动公园即将投入使用,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天门塬综合路网工程加快推进,新科路、天塬路等10条“断头路”竣工通车……从提升城市品质入手,平凉全域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办法,部署开展“百日集中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项。

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夜景(无人机照片)。

作为甘肃唯一入选城市,平凉成功申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3年将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亿元。

下功夫整治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城乡拆违(危)拆临万平方米,深度治理乱倒垃圾、乱贴广告、乱停车辆等顽疾,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城市形象面貌和文明程度极大提升。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赶考路上,乡村振兴是一道需要用心答好的“必答题”。

崆峒区崆峒镇、泾川县白家村、崇信县赵湾村、木家坡村荣获年度中国最美村镇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全市完成发展类村庄规划个、村庄建设计划个,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个,自然村硬化路公里,改造自来水入户设施户。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能活力

从洽谈、签约到落地平凉,平凉国维淀粉年加工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跑出了全国同类项目建设领先速度。

工人在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作业。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关键环节,谋划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的重点改革任务,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拓展交流合作空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

在全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先导工程”,平凉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平台上线运行,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清单化管理,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即来即办、秒批秒办”。

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企业家营商环境座谈会,全力支持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减税费、降成本、增信贷、稳就业、强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叠加发力,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78万户。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市属国企分类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重组建立市城投、产投、文旅投集团,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平凉工业园区年产5万吨生物基全降解塑料项目生产线。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深化工业园区(集中区)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实施“标准地”出让。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积极面向国内市场招大引强,持续深化与宁夏永润化工等重点企业合作,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线上线下同步、省内省外齐抓,平凉参加第28届“兰洽会”签约项目创历史新高,实施招商引资项目项,省外到位资金增长88.3%。全力支持重点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新培育外贸企业18家,静宁县红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去年以来,平凉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筑竞争新优势,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书写更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面对时代和人民给出的“考卷”,平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本“财政账单”,尽显民生温度。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6%,省、市列惠民实事全部办结。

戏曲爱好者们在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凉亭内自娱自乐。(资料照片)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担保贷款、就业援助等政策措施,实施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选聘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面向社会公开考聘名社区工作人员,实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8.48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3%,就业的“饭碗”越来越“瓷实”。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实施中心城区集团化办学,新建改扩建校舍51万平方米,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个、园位个,有效缓解“大班额”“入公办园难”等问题。

全力推进健康平凉建设,医院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成崆峒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

在年11月17日举行的年中国足协杯第二轮比赛中,泾川文汇队以7∶5战胜中超豪门北京国安足队,晋级16强,取得17年来甘肃足球运动的最好成绩。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11.13亿元,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持续提高,群众就医结算更加便捷。

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在村民的家门口建成了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促进农旅融合发展。(资料照片)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绿色公共福祉,平凉再添“国字号”荣誉,成为全省首个获批命名的“国家森林城市”。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展望前程,平凉人民定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带领下,保持昂扬斗志,锐意拼搏进取,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奋力开创平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