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花钱游说美国,埋单的竟是台湾——前段时间传出的这则消息刷新了外界对民进党当局“金元外交”的认知,有法媒称之为“离奇”事件。在国际交往中,这一幕确实罕见,但若对台当局的“外交操作”进行梳理和探究就会发现,此类“撒钱”活动符合他们一贯的“外交套路”。有熟悉情况的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绿营“外交官”花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因为他们清楚,为了塑造一个虚幻的目标,“大家都在演戏”。讽刺的是,这场“戏码”的要价越来越高,即便台湾外事部门近年来屡尝败绩,不断失去“友邦”。
“实属罕见”
据美联社1月报道,危地马拉雇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巴拉德伙伴公司总裁巴拉德,希望借此对美国政府官员进行游说。“最特殊的是,这笔90万美元的费用由危地马拉的‘友邦’台湾支付”,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说,“这是个相当不寻常的游说合约”。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引述法律专家的话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属罕见”。报道评论称,“台湾抛重金买危地马拉的忠诚”。在一份声明中,危地马拉政府对台湾的“支持”表示感谢。
面对岛内民众强烈的质疑,台湾外事部门回应称,“预算完全合法,执行面也符合美国当地的法规”。
“过去,台湾的‘金元外交’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雇用美国公关公司游说美国高层以及直接用钱援助‘邦交国’,以巩固‘邦谊’,”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次被曝光的情况稍有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金元外交’方式,就是把‘邦交国’和美国串起来。”
王建民说,投入大量钱财雇用美国的游说团体是台方的惯常做法,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公关公司和学术机构开展所谓的“学术交流”活动,然后再发掘并笼络一些能为其所用的人。
民进党当局最近陷入的“外交争议”不止这一桩。同样在1月,台湾高价接收一批被大陆拒收的立陶宛朗姆酒一事遭岛内民众炮轰。台湾《联合报》评论说,民进党将大陆不收的商品包装成所谓“民主商品”,硬要公营事业机构“吃下”,这会影响其他酒类的销售。另有台湾学者将此事生动地形容为“外交买醉”,痛斥民进党将发展经济的钱用于“金元外交”。
时间再稍往前推一点,去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所罗门群岛骚乱引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