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哥伦布早一千多年这位中国七旬老人就已经 [复制链接]

1#

大型舞剧《法显》

公元年,

一条破船孤悬海面。

那是艘商船,

出发时装满了货物,

白帆高扬,意气风发。

不过现在,这船破损得厉害,

船底漏了又补,补了又漏,

桅杆也断了几根,

船帆上好大一个洞,

呼啦啦漏着冷风。

船工们龟缩在舱内,

谁也懒怠去甲板上望一望那辽阔无际的海面。

他们从狮子国出发,

将这满船的货物运回去,

定能卖个好价钱,

老板一高兴发了工钱,

就能回家抱老婆了。

可谁想运道不好,

遇上了风暴,

船也破了货也丢了,

侥幸从海浪里挣出命来,

又漂到了个岛上勉强修好了船,

却已迷失了方向。

在海上漂了一百多天,

也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回去?

船上粮食已不多了,

前途未卜,性命堪忧,

船工想到此节,

不禁小声抽泣起来。

一人哭了,

立刻感染了一大票人,

满舱都一片悲戚之声。

这群人里,

只有一个老人始终端坐着,

双手合十,口中唱梵。

那是个老和尚,

看起来已是古稀之年,

一路上来,

他都与这群五大三粗的船工格格不入,

无论是风浪骤起时,

还是飘零无定时,

他都只是静静端坐于角落。

生死关头不见他哀嚎,

重见天日时不见他欣喜,

仿佛入定一般。

船舱进水,为了活命,

大家伙儿把太重的货物全扔进了海里,

他却不肯将那一大堆经书扔掉一本。

有几本经文被海水打湿,

他竟用身子去护。

他很少说话,也不大动弹,

只有哪个船工挨不住死了,

他才走上前去,

念诵一段经文,目露悲色。

听说他是个得道高僧,

法号法显,

去天竺取经回来,

据说14年间已游历了二三十个国家,

有大学问大佛法,

大家伙儿对这位高僧,

自然是很尊崇的。

“地!陆地!陆地!”

外头掌舵的船工跑进来,

冲着大家喊道。

此话一出,

众人立刻跑到甲板上去。

亲娘嘞,漂了一百多天,

终于看见陆地啦!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众人欢呼起来,

陆地就在眼前了,

实实在在的、广袤的土地!

这一路来四周尽是茫茫大海,

终于踏上了陆地!

一向镇定自若的老和尚法显,

也终于难忍激动泪水,

高声唱佛,跪拜黄土。

众人被这浑厚佛音感染,

纷纷跪下,

拜地也好、拜佛也好,

众人都如重获新生一般。

然而,接下来的时间,

他们却发现自己是空欢喜一场。

这里竟不是中国!

这里的人,披发文身,

口中说着听不懂的语言,

与天竺、狮子国等地的居民也不一样,

他们不信佛,

反而信一种奇怪宗教,

穿的衣服也是怪异,

俨然是一个全新的国度!

好在,当地人热情好客,

语言虽然不通,

比划一番也能表达用意。

法显老和尚和船工们在这里住了五个月,

才重新出发,

修缮船只、装满口粮,

往祖国走去。

法显65岁出游,

前后共走了二三十国,

历经十三年,

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这一路上,

艰险实在难以描述,

正如他后来所说的:

“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从西域至天竺再回到故乡,

法显带回了无数佛家经典,

回到祖国后,

他就抓紧翻译,

共译出了六部经典六十三卷,

为佛教传播作出极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

他在晚年将他这些年西行所见所知汇编成书,

写出了一部《晋法显自记游历天竺事》,

后世将它称之为《法显传》、《佛国记》。

在《佛国记》里,

法显详细讲述了那一次在海上漂流一百多天到达一陌生国度的事情:

在海上漂流了天,

所见尽是“鼋鼍怪异之属”,

“大海弥漫无边,

不识东西,

唯望日月星宿而进”,

到达了南海的“耶提婆国”。

在此居住了5个月后,

法显一行启程西归。

船行一个月后,

突遇“黑风暴雨”。

商人船主认为此行诸多不顺的原因是由于船上搭乘了和尚,

硬要将法显推入海中。

多位乘客挺身而出,

法显才免于一死。

经过两个多月的漂流,

船上粮食、淡水耗尽,

船又向西北航行12天,

终于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南岸。

从前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十人,

此间或半途折回,

或客死他乡,

或久留异邦不还,

只有法显一人最终回到了祖国。

法显将他们漂流百日后到达的地方称为耶提婆国,

描述他们信仰的奇怪宗教:

“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

佛法不足言。”

这个耶提婆国究竟是什么地方?

一直以来,

学界都认为此地乃是印尼的爪哇岛。

不过,要说是爪哇岛,

却有几处存疑:

1.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漂流到多海里外的爪哇或加里曼丹只需十几天的航程,

法显到耶婆提国却足足漂流了多天。

2.根据法显的记载,

“耶婆提国”的信仰中

“佛法不足言”,

而此时在印尼一带,

佛教已经流行了近年,

与史实大不相符。

没有佛教传播,

这样看来,法显到的地方,

一定不是东南亚的国家。

3.据有关史料考证,

法显时代也就是东晋时,

整个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波斯湾一带,

从未有过名“耶婆提”的国家和地区,

何况早自2世纪起,

中国就同爪哇等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有着友好往来。

法显游历多国,

对东南亚一带的语言都很熟悉,

晚年还能翻译经文,

以法显的学识不可能将地名错记,

“耶婆提”三字很可能是他根据当地人口语的音译。

如果不是爪哇,

法显究竟到了哪里?

有一种说法是,

法显到了美洲。

原来法显才是发现了新大陆的那个人?

比哥伦布还早了一千多年?

这可不是小编胡诌的,

那是东西方好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结果!

年,

法国历史学家歧尼提出《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居住》的论文。

以此为开端,

在此后余年里,

西方各国历史学家先后发表了30多种论著,

研究中国人是否在哥伦布之前到达过美洲,

但讨论的焦点是晚于法显的梁代僧人慧深是否到过美洲。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

西方史学界的这场大讨论在中国没有引起过丝毫反响。

年前后,

法国史学界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

此后不久,

国学大师章太炎注意到了法国学界的这一新进展,

撰写了《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一文,

并作了相应的论述。

此后,中国的学界也开始对这一论点进行研究。

法显从长安出发的取经路线

1.按照常理,

在船遇暴雨的情况下,

船上的舵师一定会遵循自己熟悉的航道行驶。

因此,

即使在有暴风雨的情况下,

法显乘坐的船只也应当是沿着中国商人传统的航行路线:

穿越马六甲海峡,

在新加坡岛折向东北航行。

但这样航行如果遇到强烈风暴,

在进入南中国海至巴林塘海峡一线时,

在大风和自西向东的海峡洋流的作用下,

船就有可能漂入太平洋。

佛国记中,

法显记录了一个异象:

“当夜暗时,

但见大浪相搏,

晃然火色”,

这正是在太平洋深海航行时大浪相搏激发的一种发光现象,

而前文提到的“鼋鼍怪异之属”,

则很可能是他们见到了鲸、鲨、海豚、玳瑁等异类海洋生物,

这些都是深海才能有的生物。

2.法显从耶婆提国西归航行时遇到的“黑风暴雨”、

“天多连阴”正是春夏之交北太平洋自东向西的大风雨。

而“天多连阴”的迹象,

则是北纬35度到70度、

东经度到度的多雨多雾区,

由此向南10至15度也是一个多连阴雨的地区。

如果结合太平洋洋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们会发现:

法显所乘商船最终的抵达地只能是美洲大陆了。

在海上漂流了多天后,

法显等人终于见到陆地。

北太平洋暖流的终点是墨西哥的瓜德罗普岛。

法显到达陆地的时间应该是阴历十一月左右,

此时美洲西海岸盛行西北风,

要将船向东南吹。

美洲西海岸从危地马拉到巴拿马大弯道处有西北向海流与东南海流在此相会,

因此,法显在这里登陆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多年后,

从菲律宾而来的中国明清商船也正是在这里登陆的。

这里距离十多个世纪后哥伦布在美洲大陆的登陆地点只隔一道窄窄的巴拿马地峡。

3.再从海貌地理特征考证,

印尼爪哇和加里曼丹一带岛屿上万,

菲律宾也有七千岛屿,

《佛国记》中所称:

“九十日许只在一岛停靠,余则大海茫茫”,

所见之处无岛屿,

他们漂流到的地方,

只能是茫茫一片的广袤大平洋。

4.古代船只大约一天行一百海里,

法显他们在海上漂了一百多天,

总计一万多海里,

这个距离,

到达美洲是差不多的了,

如果是到了印尼一带,

那他们是来来回回绕了很多个圈吗?

如果绕了很多圈子,

怎么会一个岛屿都看不见?

5.《佛国记》中描述耶婆提的情况,

同墨西哥古印第安人中的马雅人当时的人文社会情况很是吻合,

而东南亚的任何一个国度,

都不是那样光景。

美洲是片神奇的土地,

数万年前印第安人从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发展出和欧亚非文化都截然不同的文明,

他们拥有着绝不逊色于欧亚文化的文明,

却从来没有发展出国家。

不见天日的热带雨林、

群峰叠嶂杳无人烟、

美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生物链和自然风光。

与我们隔绝了数万年,

这期间,

不管是法显也好别人也好,

外人的到来从未能改变这片土地。

直到年,

西班牙人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竟从此翻天覆地地变化,

对美洲土著人民来说,

不啻于一场惊天灾难。

年,

当哥伦布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

他欣喜地大叫:

“我到了印度!”

而离他登陆地点几百公里远处,

在他多年以前,

也许,一位中国的高僧早已踏足。

不过,即使法显真的比哥伦布早一千多年发现了美洲,

他也犯了和哥伦布一样的错误,

俩人都不知道这世上有五大洲四大洋:

法显不知道那里是一片新大陆,

还以为自己仍旧在“佛国”附近呢!

他在书里描写该地,

根据当地人口音音译了一个充满佛学意味的名称:耶婆提国。

离开耶婆提时也按照自己的地理概念写:

“东北行,趣广州”。

章太炎在论述此事时,

感慨道:

“哥伦布以求印度,

妄而得此,

法显以返自印度,

妄而得此,

亦异世同情哉。”

哥伦布找了一辈子的印度,

最后也没有找到,

反而因为把美洲当成印度而名扬海内;

法显从印度回来,

无意间到了美洲,

不知道哥伦布知道这件事情的话,

会不会一口老血喷出来,

按着棺材板就要去找法显。

法显为心中的信仰,

为求真经跋山涉水,

孤身一人前往未知国度探险的勇气,

实在值得我们敬服。

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

他遇到的何止九九八十一难,

佛国记里所记载的桩桩光怪陆离的奇遇,

读者看起来新奇有趣,

但在亲历者那里却是险象环生。

万里征途,千难万险,

这位古稀老人从未停下追寻信仰的脚步,

几百年后,

那位同样为求取真经踏上征途的大唐圣僧玄奘法师说过:

“昔法显智严,

亦一时之士,

皆能求法,导利群生,

吾当继之。”

今儿一带一路是个大热词,

早在东晋年间,

这位七旬老人,

就已经踏上这条征途了,

一带一路,

正是从他的脚下开始的。

法显西行、鉴真东渡、

朱士行求法、玄奘取经,

历史上有无数的得道高僧,

他们本可以安然享受已有的名位,

安心受世人敬仰,

却愿意为了求取心中的佛法,

历经千难万险,

斗罢艰险、踏平坎坷,

终成大道。

乱世寻法,

经行万里,

他不曾后退过一步,

法显对信仰的虔诚,

执着的毅力,

坚定的信念,

渊博的学识,

永远值得后世铭记尊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