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将红线划实江苏15亿元用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复制链接]

1#

如何将红线划实?江苏15亿元用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对于划定生态红线工作来说,确定区域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落实。2013年底,《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正式出台,如何让各地坚决贯彻落实、让老百姓理解配合,成为摆在江苏省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唯有让 坚守者 不吃亏,才能让红线不变虚。为了解开这道难题,江苏省近日专门出台了《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由省财*厅每年拨付资金给那些为了坚守生态红线而发展受限的地区。2013年,江苏省级财*共安排近9.88亿元补助资金用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2014年,此项资金预计将达到15亿元。


地方*府保护生态红线的积极性从哪里来?


如果没有生态补偿*策,即便红线划定出来,也很难调动当地*府坚守生态红线的积极性。 江苏省环保厅向江苏省委、省*府提请的报告中如此写道。


不同地方*府对生态红线的认识不同,有些地方认识到重要性,实施起来就快,有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实施起来就慢。如何提高地方*府的认识高度,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是落实生态红线工作的一大难点。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坦言,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尤其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口、土地与环境等要素资源分配,用创新思维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正因如此,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在2013年被江苏省*府列为十大重点工作任务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就是一个新的*策创新,采用经济手段推动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让江苏有限的生态资源得到更好保护。 江苏省环保厅计财处副处长戴明忠表示, 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将促使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移支付怎么实现?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所涉各相关方利益关系的核心原则就是 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 。


因此,《办法》规定,转移支付制度将遵循4条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一级管控区给予重点补助,对二级管控区给予适当补助。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处理,对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红线区域,采取不同标准进行补助。


三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选取客观因素进行公式化分配,转移支付计算办法和分配结果公开。


四是奖补结合、强化约束,坚持 谁保护、谁受益 、 谁贡献大、谁得益多 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监测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导向。


江苏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江苏省将以市、县(市)为单位,对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进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15类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约为24104平方公里。


转移支付资金如何分配?


据了解,江苏省级财*每年将根据年度财力情况安排一定额度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并全部用于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具体分为补助和奖励两个部分,其中补助部分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主体部分。


据介绍,在15类生态红线区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生态产品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将作为主要补助区域,面积合计约为18771平方公里,占全省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的77.9%。


江苏省财*厅将根据各市、县(市)列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的生态红线区域的级别、类型、面积以及地区财*保障能力等因素,综合计算各地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并据此计算各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


在补助资金之外,还有起激励作用的奖励资金。奖励资金由江苏省财*厅、省环保厅每年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上一年度各市、县(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分配奖励资金。如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导致本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或考核不合格的,将会取消这一地区年度考核奖励资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